7 月 6 日,2023 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農業賦能鄉村振興專題論壇在京成功召開。論壇由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組委會主辦,北京物聯網智能技術應用協會、北京通明湖信息城發展有限公司、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全生命周期綠色分會承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中關村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唐山海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為支持單位。論壇以“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科技助力農業強國”為主題,邀請數字農業領域政府部門領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專家、龍頭企業負責人、創新性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共話數字科技賦能鄉村振興與農業強國的新路徑、新模式。
△ 圖1 朱巖教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應邀出席本次論壇并發表了題目為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鄉村建設模式探討》
的主題演講,提綱挈領地點明數字鄉村建設的本質并對數字鄉村建設模式提出建議。
以下為朱巖教授的主要演講內容: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天的大會。我主要從事數字經濟方面的研究工作,對于農業而言,我雖然是門外漢,但是一直對農業的發展高度關注和重視。第一產業的發展在我國乃至全球都還存在很多未能解決的問題,然而中國經濟發展到了當前階段,很多問題的答案可能呼之欲出。所以,今天我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關于“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鄉村建設模式”的思考,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21 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致賀信中講到,“要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從事一、二、三產的人民。如何讓廣大的 8 億農民群體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真正受益,是過去幾年時間里我們努力探索的方向。雖然電商途徑和直播帶貨給農民的農產品銷售帶來了一定的便利性,但其實并沒有對農民收入的增長起到特別大的促進作用,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出現了對農產品價格進一步壓低的現象。這說明我們需要從更系統的角度去看數字時代以數據要素賦能農村農業的發展路徑,創造前所未有的范式變革,既不是走美國的農業工業化老路,也不是照搬以色列的模式,而是需要開創中國獨特的農業發展道路?;谶@樣的思考,我的團隊進行了一些關于數字鄉村發展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大家分享如下:
一、數字鄉村的戰略布局
在戰略布局方面,我們重點來看國家在數字中國建設規劃中對農業的政策支持。當前,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仍在不斷下降。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我國也應該和發達國家一樣,繼續下降第一產業比重,繼續提升第二、三產業比重。我認為,數字經濟時代里,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轉換思維,讓第一產業的占比進一步增加,這里所說的增加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質量的增加。即在產量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數據要素的賦能使農業經濟總量增加,這不僅是發展數字鄉村的總體目標,更是范式變革要去挑戰的話題。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明確提出 2522 整體框架即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和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兩大基礎”。針對第一個基礎,要注意在農村和城市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有所不同,我認為數字基礎設施包括硬件基礎設施(技術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經濟基礎設施),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只偏重在物聯網等硬件基礎設施上,一定要更加重視軟件基礎設施即農村的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以更系統化地實現農村數字基礎設施的構建。針對第二個基礎,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也就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經濟、政務、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綜合考慮是中國式系統思維的集中體現,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最大優勢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數據只有在流動之中才能創造價值,所以數據要素的激活必須是在一個統一的數據能夠流動的大市場內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創新出數字鄉村發展的新模式。
“十四五”規劃的第十六章第二節專門講到了數字鄉村。數字鄉村建設現在已經超越了原來的信息化建設階段,雖然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但借助經濟系統的設計有希望實現整體戰略下的數字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此外,今年 3 月發布的《2023政府工作報告》特別講到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鄉村振興,4 月發布的《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也對鄉村數字化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
二、當前數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總體而言,我國數字農業技術儲備良好,農業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需要進一步突破,不能走老路彎路,不能一味沿襲照搬西方的經濟學或西方的金融理論。當前,我們認為中國數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工農剪刀差”是導致目前數字鄉村建設相對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們需要運用數字化手段,真正解決諸如“工農剪刀差”這類幾百年來都沒有解決的問題,真正讓老百姓的收入得到增加,從而真正造福農民。
三、數字鄉村的建設模式
關于數字鄉村建設問題的解決方案,我構建了一個四因素模型,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進行綜合思考:
通過生產力的變革打造通訊網絡、信息技術、算力安全等一系列技術基礎設施,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打造經濟基礎設施,以數字技術為基礎,打造數字信用、實現數據資產、數據市場的管理。技術基礎設施和經濟基礎設施兩位一體,進而可以夯實農村的數字基礎設施。
其次,還要考慮數字需求和數字供給。我們要考慮需求在哪里?僅僅是賣農產品嗎?除了農產品本身以外的需求是什么?數據農產品的需求主要在于農產品的安全性,城市消費者愿意為農產品的安全性買單,這個安全性怎么體現在農產品上?這就是數字供給,將相應的數據體現在農產品上,農村供給出能夠體現其安全性的農產品,進而滿足城市的數據消費需求。我們總是說要擴大內需,真正的內需是新要素下的內需,如果我們為每一斤農產品增加數據要素的內涵,那么屆時農產品帶來的收益將遠超現在的水平。
此外,還要重視數字治理體系的變革問題。
△ 圖2 建設數字鄉村的四因素模型
在數字時代基于數據要素對農產品、農民、農業、農村進行重新定義,意味著數字鄉村道路的重塑。從農產品的角度來說,將農產品定義為“物質產品+數據產品”,農民是否用心種植土豆、如何種植、種植程序由誰認證等數據,為土豆賦予數據內涵;從農民的角度來說,農民不再只是生產勞動者,而是數據的創造者,他本人可能因為數字鴻溝的問題而不知道自己如何創造數據,但我們可以幫助他產生大量數據,同時幫助其成為一個信用主體;從農業的角度來說,農業是集約化、數字化、平臺化相結合的產業,集約化走工業化道路,數字化是抓住數據要素市場的機遇,平臺化是適應市場的手段;從農村的角度來說,農村的定義不再只是實體的農田,我們要做到實體空間的數據化和數字空間的一體化。
△ 圖3 基于數據要素重新定義農產品、農民、農業、農村
建設數字鄉村的基本邏輯應當是基于可信計算基礎設施,打造農業區塊鏈和農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由國家牽頭做好三農大數據即農民信用數據、農產品數據、農業生產資料數據、農村治理數據的管理,在此之上建立數字鄉村治理體系,建立農村三級數字信用機制、農產品數字流通機制和農業數字創新機制。當農業有了足夠大的市場回報,年輕人才會真正地再回歸到農村,從而改變農業生產者平均年齡超過 60 歲的現狀。
△ 圖4 建設數字鄉村的基本邏輯
關于數字鄉村治理體系,我認為核心是建立農村數字信用機制。目前,我國各地區都有推出各類政策以建設農村信用體系,但是現有的信用體系基本遵循的還是傳統的金融理論框架,并不能滿足農村的真正需要?;谶@一現狀,我的團隊提出來了“農村三級信用體系”的架構,面向農民、農戶、合作社三級,只有一級信用體系難以建立類法人主體。對于農民,農民的信用更多來自于他的生產過程,我們可以采用技術手段對其生產過程做記錄,使數據做到真實可靠;對于農戶,對農戶的非生產銷售行為建立信用體系,探索出讓農民在生產過程中覺得最舒服、最自然的方式;對于合作社,要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以此三級信用體系搭建起農村的信用基礎設施框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一系列智慧化的變革,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找到發展的著力點。
中國的農村發展問題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甚至比他們更加復雜、更加困難,但鄉村建設仍然是大有可為的市場。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作為清華大學的產業研究機構,非常愿意和在座的各位專家朋友共同探索中國數字農村建設的新未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