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環節由朱巖主持,并邀請韋青、柴思遠和李家琦一起就AI如何進化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 深度對話
針對亞里士多德提的第一性,人工智能時代的第一性是什么?韋青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第一性的核心問題是何以為人,以及基于人的問題之上新的人機關系。機器生成的內容是以表征人類行為與語言符號的數據和表征物理世界信號的數據經加工濃縮后的再利用,是否能夠幫助人類增長智慧,這是一個核心的挑戰。目前用人類與機器傳感器感知的世界信號是否能夠形成人類的智慧,還是一個未解的問題,或者說智慧超出了信號處理的層面。同時,智慧本身就是不斷變化的定義,機器智能的進步會幫助人類發掘自己的智慧,拓寬人類對于自身的理解。
針對 AI for science,李家琦介紹了科大訊飛在 AI for knowledge service 方面的探索,比如用 AI 提供論文服務,輔助提供審稿意見幫助大家評判論文,在 AI for science 層面,科大訊飛也已經在進行一些嘗試,李家琦表示,希望 AI 能夠真正幫助人類產生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推動科技的蓬勃發展。韋青補充到,微軟的劍橋研究院主要研究 AI for science,未來在生物制藥、材料、能源等領域,會涌現一批真正帶來社會變革的科研成果。
針對 AI 最有潛力的應用場景是什么?柴思遠認為,AI 應用最快的行業毫無疑問是互聯網行業,從技術轉變為生產力首先要變成產品,讓大模型變成產品需要經歷兩個過程,一個是需要訓練,另一個是需要具有工程化的思維。此外,在一些原生信息化做的很好的場景如金融和娛樂行業,也是大模型比較有潛力的應用場景。落地場景真正排在第一名的是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C 端場景檢索的價值,也有利于 B 端業務的落地,比如在智能客服領域。柴思遠表示,目前大模型落地已經處于全面開花的階段,今年開始應該會涌現一些新的場景。
在問答環節,三位嘉賓與現場觀眾就 AI 進化可以預見的目標、AI 檢索工作在新聞領域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大模型在通訊領域的應用等話題進行了深度交流。
△ 現場觀眾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