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培 關瑞玲 趙易凡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2021 年 5 月,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將數字經濟產業范圍確定為:01 數字產品制造業、02 數字產品服務業、03 數字技術應用業、04 數字要素驅動業、05 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等 5 個大類。一般認為,數字經濟主要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1]:數字產業化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對應 01-04 大類),是指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產業數字化(第 05 大類)是指應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為傳統產業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數字經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數字經濟推動新的科技創新范式形成,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更好發揮作用,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數據”:開創科技創新的新范式。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類迎來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科技創新進入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數據”的新范式階段,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大。例如,2024 年 1 月美國 CES 展上,幾乎每一家公司每一個展廳都與人工智能(AI)相關。AI 手機、AI 汽車、AI 電腦、AI 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數據”新范式驅動軟硬件系統的變革和重構,將重新定義智能產品的競爭力。
數據要素化和要素數據化:優化生產要素結構和配置。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數據經過采集、整理、存儲、加工、分析、應用等過程,成為了新的生產要素,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同時,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迎來了數字化變革。比如:同樣的一畝農田,加上一個攝像頭,就成為一個可直播的“數字農場”;同樣的一個老師,以前在教室里只能教幾十名學生,而在網上課堂可以教授成千上萬名學生;同樣的一毛錢,如果是一枚鋼镚,恐怕只能躺在抽屜里無人問津,而在數字錢包里卻還能產生利息;同樣的一臺電腦,以前只是為你一個人服務,現在卻可以分享算力給其他人。
新要素新空間新資產:打造現代化產業發展新模式。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現代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模式:以數據要素為新生產資料;以數字空間為新發展領域;以數據資產為新價值源泉。一是以數據要素為新生產資料。數據作為新生產資料參與到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全周期中,創新、設計、生產、流通、服務等各個環節都要利用新生產資料進行變革,創造基于數據要素的產品,用以滿足市場的數字化需求。二是以數字空間為新發展領域。數字空間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新領域,它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下一代互聯網(Web 3.0)和數據要素,是數字時代人群組織、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的新對象。數字空間突破了實體空間的制約,可以在數字世界匯聚大量高端技術人才,形成無時空、無邊界的經濟生態,釋放龐大的數字需求,從而進一步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三是以數據資產為新價值源泉。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傳統產業的盈利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隨著數據資產逐漸成為企業的一類新型資產,數據資產在產業生態中的流通與交易規模會日益增加。在統一監管制度下,產業生態企業要開展包括碳數據資產在內的各類數據資產開發和經營活動,讓數據資產助推產業鏈走向現代化、高級化。[2]
數據產品化和產品數據化: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隨著數據要素日益普及,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新質產品具備了數據屬性,數據應用可以貫穿傳統的一、二、三產業進行流通和交易,使得農業、工業、服務業在數字空間中的界限變得日趨模糊,各產業生態對于數據產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進而使得數據產品流通交易逐漸成為跨三次產業的一種新型產業,規模也將迅速擴大。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進程中,所有的產品都需要具有數據屬性,我們可以稱其為“產品數據化”的過程?!靶沦|產品”是實物產品(服務)與數據產品(服務)的疊加,也就是“新質產品=實物產品+數據產品”。新質產品的設計、生產、流通、服務都必須基于產業生態的內在需求展開,尤其是各參與方對數據屬性的需求,需要在產業生態內,根據數據要素流通交易的特點重新進行規劃設計,并與實物產品(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相配套。新質產品也可以是單獨的數據產品,我們可以稱其為“數據產品化”,只有產品化了的數據才能在產業生態市場中流通和交易。[3]
數字經濟是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抓手。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新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核心是構建基于數據的數字信用體系、數字分配機制、數字治理模式。
數字信用體系。信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數字經濟時代,人們在實體和數字兩個空間中活動,虛實結合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匿名化、虛擬化現象十分普遍,虛假身份、虛假產品、虛假信息層出不窮,人們常常上當受騙,卻又難以追責索償,這就容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扼殺真正的創新,拉低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最終整個生態都受損。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因此,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首要的是“可信”。運用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于貫穿產品生命周期、整個產業生態的數據,建立起安全可信的數字信用體系,輔之以有效的監管機制和激勵機制,實現“良幣驅逐劣幣”,推進產業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
數字分配機制。分配關系是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皵祿畻l”提出要建立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一方面,通過技術平臺實現收益分配的自動化。數據生成過程錯綜復雜,常常是多方主體相互協作的結果,一組數據可以被不同主體以不同方式重復利用,數據價值實時性強、變化快,這些特點決定了數據資產收益分配更應及時、合理、有效,因此需要充分借助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通過技術平臺讓整個交易過程、收益分配過程實現全自動化,避免人為干預。另一方面,促進公平是數據資產價值分配的核心目標。兼顧數據來源者、數據處理者、數據管理者的權益,加大政府引導調節力度,堅持“誰投入、誰貢獻、誰受益”“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探索建立新型的國企民企融合的數據要素市場分配關系,建立個人數據資產賬戶和分配機制,共享數據資產紅利。
數字治理模式。治理模式是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隨著數字空間的地位和價值不斷明確,如何打造跨數字空間和實體空間的治理新模式已成為重要課題。數字治理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要充分利用治理科技手段,建設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治理平臺,打造安全可信、包容創新、公平開放、監管有效的數字經濟、數字社會運營環境,構建數字治理新模式,增強政府數字治理能力,完善多元共治新格局。對于企業而言,新時代的企業要勇于變革生產關系,采用網絡化的用人制度,創造更加平等高效的組織文化,建立透明公平的激勵措施,才能讓企業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更具吸引力、創造力、爆發力。
數字經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是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抓手。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核心是構建基于數據的數字信用體系、數字分配機制、數字治理模式。在新興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好這些核心點,才能更好的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
[1] 肖旭,戚聿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維度與理論邏輯[J].改革,2019(8).
[2] 朱巖,羅培. 數實融合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與路徑[EB/OL]. 2023-08-02[2024-07-09]. http://mmpwest.com/info/1131/3509.htm.
[3] 朱巖. 范式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EB/OL]. 2024-03-26[2024-07-09]. http://mmpwest.com/info/1154/4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