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茶產業數字信用體系的建立及應用
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石,經濟社會發展與信用密不可分。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信用的內涵不斷發展演化,從農業經濟社會基于聲譽的“熟人”信用,到工業經濟社會基于制度的契約信用,再到數字經濟社會基于技術的系統信用。數字經濟時代所產生的龐大體量數據,將通過技術手段沉淀成信用,最終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數字信用體系。
數字信用體系以技術和數據為驅動,這種信用體系與過去依托“聲譽”或“制度”約束的熟人信用和制度信用顯著不同,它具有去中介化、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點,能夠輔助虛擬身份的匿名陌生人進行信用交易,有利于擴大市場范圍、降低交易成本,成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支撐手段。
在數字經濟時代,信用體系逐漸演變為數字信用體系,數字信用體系成為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經濟基礎設施,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信用體系的保障,這一點可以從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歷程中得到佐證。在電商發展初期,阿里巴巴通過開發“支付寶”第三方移動支付工具解決了買賣雙方之間存在的信用問題,支付寶發揮了類似于國際貿易結算中信用證的作用,很好地解決了匿名陌生人非現場交易中的信用問題,使得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國 2018 年通過的《電子商務法》,對信用保障數字經濟的發展高度重視,多個條文涉及信用機制,包括要求電商平臺建立信用評價機制,將違法失信的主體納入信用懲戒等。當前頻現的直播帶貨“翻車”社會新聞,也正是因為流量導向的消費互聯網經濟無法解決產品供給端的信用問題,透支了直播者自身有限信用的模式而必然產生的矛盾問題。因此由這些實例論證可知,數字經濟的發展呈現出高度的信用化趨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數字經濟視為信用經濟。信用體系與數字經濟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未來二者將實現高度融合發展,共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更好地增進社會福祉。
數字經濟與信用體系的關系同樣適用農業領域,尤其在農業數字化轉型討論中更應該關注二者的關系。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始終存在著農業與工業的“剪刀差”問題,在工農業產品交換時,普遍存在工業品價格高于其自身價值,而農產品價格卻低于價值,這種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的腳步,而消除工農業“剪刀差”的一大有效途徑就是農業數字化轉型,建立農業數字信用系統,將農民對農產品傾注的心血以數據要素的形式轉化為農產品的信用屬性,通過增加農產品的信用內涵來提高農產附加值、確保農民收益、促進農業發展,進一步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本文選擇以農業領域中附加值潛力相對較高的茶產業為范例,來探索茶產業數字信用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我國作為茶葉生產大國,茶葉供給規模是巨大的,總產量從 2000 年的 703673 噸連續增長為 2020 年的 2984341 噸,增長幅度高達 76.42%。在 2005 年我國超越印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產茶國。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數據可以看到,世界茶葉產量預計從 2020 年的 630 萬噸增加到 2022 年的 650 萬噸。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占全球產量的 47%,該比例遠超同期印度、斯里蘭卡等世界產茶大國的產量全球占比。與此同時,觀察單產數據可以發現,盡管我國茶葉總產量位列世界第一,但每公頃單產量卻遠低于印度、斯里蘭卡,甚至不及全球平均水平。因此從供給端現狀來看,我國茶葉供給處于總產領先而單產落后的局面。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迅速,涌現出大量茶葉品牌,僅四大產區公有品牌數量就高達 139 個,但是行業內代表企業市場占有率占比比較小,除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天福茗茶外,業內還沒有出現上市企業,并且公有品牌平均價值增速也在連年放緩。相比于英國的“立頓”品牌,我國茶產業目前暫未形成龍頭企業,這也導致國內從業者發出“中國數萬家茶企抵不過一個立頓”的行業心聲。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筆者整理。
我國國內的茶葉市場消費潛力巨大。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和自身健康意識的提升,茶葉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國內茶葉的銷量也隨之逐年增長,但是同時也面臨著國內銷量增速放緩甚至降低的挑戰。進一步觀察我國茶葉國內銷售均價不難發現,從 2018 年起我國茶葉國內銷售均價出現下降趨勢,雖然 2021 年茶葉價格水平有所回暖,但是其增速仍未回歸到 2018 年前的增長率水平。由此可見,從需求端現狀來看我國國內的茶葉消費市場存在量高價低的問題。
從我國茶葉消費者偏好來看,不論是選購自飲茶葉還是選購禮品茶葉,消費者考慮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茶葉氣味、茶葉產地與茶葉質量,而相比之下消費者對茶葉品牌、包裝的注重程度則較低,由此可見消費者關注茶葉品質多過品牌、包裝等因素。
數據來源:艾媒數據中心。
茶葉總產高而單產低現狀的原因在于我國茶產業生產效率低。長期以來,我國眾多茶葉品牌營銷主打“純手工”賣點,在種植采摘加工等生產環節強調“手工”、“天然”、“傳統”等理念,這種對“手工”、“天然”等概念的追逐在生產方式上則表現為機械化作業程度過低,產茶成本較高,產茶效率低下。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宗茶生產也是采用半機械化加工,大多數仍舊采用手工制作和作坊式生產。從茶葉機械化作業面積來看,相比于茶葉總收獲面積,茶葉機械中耕、施肥、植保、修建與采收面積過低,其中機械施肥與采收面積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然而對比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這些國家的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這使得我國茶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這種粗放的生產管理方式進一步導致茶葉生產標準化、組織化程度低。1984 年茶葉放開經營后,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我國這種一家一戶獨立生產經營的組織架構,沒有形成聯合效應,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難以實現規模經濟。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筆者整理。
(2)定價體系混亂,容易造成檸檬市場
雖然茶葉消費者首要重視茶葉品質,但是我國茶葉市場長期存在著品質魚龍混雜、定價體系混亂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茶葉品種繁多,不同茶類之間的茶葉質量差異性很大,造成了茶葉質量缺乏國家統一標準規范。另一方面是因為高檔手工名優茶的質量級別難以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同時售價也非常模糊。茶葉品質鑒定存在著一定的門檻要求,消費者往往難以直觀判斷茶葉品質,這也為商家隨意定價創造了客觀條件。目前,面向渠道經銷商的出廠價、 批發價尚能保持相對穩定,但是面對消費者的零售價,往往定價隨意性大,消費者無從判斷商品茶的真正價值及真實價位。價格與價值不符,價格和質量信息傳導不暢,形成了茶葉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的現狀。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品質優良的茶葉生產者無法獲得相匹配的價格報酬,而品質欠佳甚至假冒偽劣茶葉產品的流通會擾亂市場秩序,引發不良競爭,最終形成次品驅逐優品的 “檸檬市場”現象,從而使得消費者對我國茶葉市場喪失信心。
構建優化“品質—信用”的轉化機制,治理茶葉市場亂象
建立茶產業數字信用體系,首先要在原始信用體系的基礎上采集更多的信用評價數據,選擇數據的標準是該數據與信用主體所生產的茶葉品質高度相關,具體數據類型包括:金融數據、交易數據、社會聲譽數據、雇傭關系數據、農機設備數據、茶園面積數據、茶樹品種數據、施肥噴藥數據、溫度濕度數據等?;谏鲜鰯祿⑵饋淼牟璁a業數字信用體系,能夠反映出茶產業從業者的專業屬性、道德屬性等一系列關乎茶葉品質的屬性。因此,茶農(茶商)信用等級與茶葉品質水平之間可以通過數字信用體系來實現一一對應,從而構建優化“品質—信用”轉化機制。當茶葉品質與茶農(茶商)信用掛鉤時,消費者對茶葉品質的鑒別變得更為簡單便捷,通過信用等級的查看就可以甄別出茶葉賣方是否以濫充好、茶葉價格是否存在虛高,提高市場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通過一茶一信用一價格,從根源上遏制茶葉市場定價亂象。
數字信用體系在茶產業中的應用,可以將茶農、茶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耗費的心血精力沉淀為數據,最終體現在其信用評分等級上,而信用等級高的茶葉在市場中具備制訂高價的客觀條件。這種接近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轉化機制將對茶產業從業者產生較強的激勵效果,從而有利于打造積極投入、踴躍創新的良性市場競爭環境,推動茶產業量質同升。同時,數字信用體系相較于早期的大數據溯源系統,將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實現數據實時更新和信用實時監測,從而避免了早期溯源嘗試中“一次采集長期使用”帶來的道德風險問題,能夠更好地實現茶葉全周期的品質監控和把控。
建立“主體信用+交易信用”體系,將數字普惠金融落到實處
粗放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是我國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約束,阻礙著效率的提升。但是,效率提升的路徑,不論是提高機械化作業程度,還是擴大標準化生產規模,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資金是茶農保證茶葉種植生產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也是茶農進行規模種植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面對土地租金、農資、農具以及人工費用等生產性資金的大幅度增加,茶農自身的資金匱乏,因此只能依靠借貸資金來進行生產。然而目前農民普遍面臨信貸約束,茶農向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門檻較高而造成的融資難問題必然導致茶農無法實現規?;洜I。因此,除傳統的抵押擔保貸款、小額農業貸款中所采用的主體信用體系以外,為提高資金滿足率,亟需建立“主體信用+交易信用”的數字信用體系。
所謂“交易信用”是指所有發生在產業鏈上的從業者所有交易行為都會沉淀為數據資源,通過交易數據上鏈將交易規模、交易流程時間、交易付款方式、交易雙方評價等數據轉變為從業者的交易信用,同時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減少原先信用體系中的虛假財務信息。相比于單一的主體信用體系,“主體信用+交易信用”體系可以解決多數茶農(茶商)缺乏擔保抵押、難以確權增信的融資問題,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為擁有較高信用評級的從業者提高資金滿足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同時,這種數字風控體系也從根本上解決了金融機構對茶農及中小微茶企看不穿、看不透、不信任的問題,降低了金融機構的壞賬損失的可能性,讓金融機構能夠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降低信貸服務成本、提升信貸服務效率。
建立茶產業數字信用體系,并應用其來解決生產效率低下、定價體系混亂等茶產業發展的困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品質——信用——資金”三者間的閉環,從而實現高品質帶來高信用、高信用產生高資金、高資金促進高品質的良性循環,并幫助我國茶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未來茶產業蓬勃發展助力。
[1] 韓家平.數字時代的交易模式與信用體系[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4):59-66.
[2] 魏江,劉嘉玲,劉洋.數字經濟學:內涵、理論基礎與重要研究議題[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21):1-7.
[3] 王偉. 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J]. 中國信用,2020,(01):116-117.
[4] 2022年中國茶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產業研究院.2022.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20815-ca3c2685.html
[5] 2021年中國茶葉產銷形勢報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2022. https://www.ctma.com.cn/index/index/zybg/id/13/
[6] 2022-2023年中國茶葉產業發展及消費者洞察行業報告.艾媒咨詢.2022. https://www.iimedia.cn/c400/87099.html
[7] 許詠梅. 我國茶葉市場結構及特征分析[J]. 茶葉通訊, 2010, 37(2):4.
[8] 黃達成.“區塊鏈+供應鏈”模式下茶農融資方案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