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我國目前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著眼國家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農業發展相伴而生。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業是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時代,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富裕、農耕文化傳承依舊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與新形勢,煥發農村經濟活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將創新理論應用在農業之中,通過以科技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實現農業創新,推動中國農業發展的不斷轉型,確保全球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瑰麗文明。
鄉村創新發展是國家創新發展不可分割的部分,鄉村創新體系和城市創新體系作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對促進和完善國家和區域創新系統建設、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基礎性意義。中國制造業與服務業創新關注度高、進展快,但農業創新仍嚴重滯后。以美國、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為代表的國家在農業創新方面探索出不少的成功模式,為減少城鄉差距、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經驗。以以色列為例,以色列十分重視農業的科技投入,農業發展走資源高效集約化的道路,20 世紀 80 年代,以色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就已經達到 96%。雖然我國在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但是我國農副食品加工業等這些有關涉及民生的消費品的創新水平很低,創新成效明顯不足,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產值僅為 0.3% 左右(以色列則占 3%)。
因此,我國的國家創新應將農業創新系統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性的組成部分,通過所謂鄉村創新系統,加強農業科技領域創新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所在,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布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鄉村創新系統的發展核心是農業科技創新與擴散應用,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這一體系是由公共部門的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組成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及國內外農業科技創新環境組成的網絡系統,其核心是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生產、循環流轉和應用。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需要面向國內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面向國際的農業科技競爭兩大歷史性戰略任務開展建設。一方面,是通過農業科技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要積極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另一方面,是在戰略必爭的基礎和前沿技術領域開展科研創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延伸農業產業鏈,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素質、效益、競爭力,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需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由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綜合集成,包括了農業科技創新主體、農業科技創新環境、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與應用、農業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涵蓋現代農業科技研發體系、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新型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體系和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個服務現代農業發展,通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革的綜合系統,體現了農業創新是以科技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需要兼顧生產力的解放與生產關系的改善。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具有世界競爭力的農業科研院所和一流大學,今后應進一步發揮在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同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還應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對農業領域的科技領軍企業的培育與支持,進一步形成更多的具有強大研發與創新能力的龍頭企業,同時也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領域的“專精特新”的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關鍵種業、農產品加工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進一步組織若干農業領域的創新聯合體,牢牢把握我國農業領域的創新主導權,助力“穩住農業基本盤”。
創新不是依靠單個方面的改進或提升,也不是自然而然生發出來的,而是有組織、有設計地開展創新的結果。鄉村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只是政府主導的多元化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更需要通過因地制宜的城鎮化、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和經營管理制度的改革,來加強鄉村治理體系的服務與支撐能力,調動全員參與全要素創新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制度經濟學的共識之一是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激勵社會主體參與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我國現階段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就是通過制度制度改革保障農業創新主體參與積極性的典型代表。農村集體用地和宅基地“三權”改革、農業生產支持保護制度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等是適應市場化、國際化趨勢,保護和調動農民、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全員參與鄉村創新系統建設,實現鄉村創新創業和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保障。制度變革基礎上的管理創新是實現鄉村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保障?;鶎幼灾谓M織和鄉鎮企業通過管理模式創新激勵和帶動全員創新,是實現致富脫貧和農村包容性增長的重要途徑。
社會化、立體化和網絡化的中介服務體系、新型農業合作社、普惠金融融資體系、農業技術遠程培訓網絡、信息化服務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等中介組織和網絡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價值。尤其是現代互聯網和現代物流普及對完善鄉村創新網絡基礎設施、聯通鄉村創新系統和城市創新系統具有重要價值,這對加快城鄉人力資本和智力資本流動、匹配城鄉創新要素與商業機會、降低現代農業和旅游服務業與城市需求的對接交易成本具有顯著作用。
建立和完善鄉村創新系統,加快鄉村振興,完成精準扶貧和反貧困目標,實現城鄉聯動和可持續、包容性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對政策制定者提出了諸多基于中國情境的挑戰。未來三十年,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趨勢將融合科學性與人文性,通過發展轉基因技術提高育種品質、發展數字農業、加快低碳農業發展,特別是進一步大幅提升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這對真正實現共同富裕以及早日實現民族復興,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政策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兼任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技術經濟學會技術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百千萬人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得者。30年來,著力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理論與應用體系,是整合式創新、有意義的創新等創新范式的提出者,是全面創新管理的核心研究者之一,是國內最先開展自主創新、開放式創新、協同創新研究的學者之一,也是“基于核心能力的企業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的建立者。迄今,獲省部級獎13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并獲得第六屆中國管理科學獎(學術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