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研究》專刊前三期刊物在發行后收獲了強烈反響,得到了產業界的一致好評。日前,《產業轉型研究》??谒钠诳镆颜娇l。本公眾號會對《產業轉型研究》??谒钠谥兴珍浳恼逻M行持續報道,歡迎各位讀者關注。
本文為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學者、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羅貞禮發表于《產業轉型研究》專刊 2021 年第 12 期 總第 328 期的文章,特此分享,以饗讀者。
邏輯理路與實踐策略
數字時代沉浸產業高質量發展探析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學者、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我國沉浸產業經過 7 年多的良性發展,已經成為支撐新階段我國體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在分析國內外沉浸產業發展現狀與特征的基礎上,基于“起點-主線-終點”的邏輯思路,提出了“舉文化旗、打產業牌、走體驗路、圓強國夢”的邏輯理路定位,并從文化 IP 賦能、產業布局、特色發展、人才支撐、制度保障等多個維度探討了相關實踐策略,以期推進我國沉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沉浸產業源起于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文藝復興節的游行表演。沉浸產業是沉浸體驗的產業化流變,興起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體驗消費持續擴張,沉浸技術飛速發展,產業基礎提供土壤。近年來,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沉浸產業在全球得到迅猛發展,成為了千億級的特色支柱產業。我國沉浸產業發端于 2013 年,歷經 7 年多時間的良性發展,現已跨過初創期,進入炙手可熱的快速成長階段,迎來了其前所未有的市場想象與商業機遇,并成為支撐新階段我國體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為此,在分析我國沉浸產業發展現狀與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厘清我國沉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理路,并提出相關實踐策略建議,以期不斷激發文化 IP 活力,持續提高與數字經濟時代消費需求相融合的商業變現能力;通過加快各類沉浸產業人才成長,形成區域創新業態特色體驗產業布局,不斷推進我國沉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最終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產業發展情況。
沉浸產業范疇廣泛,包括主題樂園、劇場演藝、文化旅游、藝術展覽、影視娛樂、電競游戲,還涉足教育培訓、商業零售、主題餐飲等。據相關機構統計,我國沉浸產業(Immersive Industry)從 2013 年沉浸式演藝《又見平遙》開始,到 2016 年之后發展迅猛,在 2017 年就實現了 3800% 的搜索增長量;從 2016 年至 2019 年,國內沉浸式體驗項目數量從 37 項增長至 1100 項,實現了近 29 倍的增長,相比于 2013 年更是增長 1100 倍,呈“指數級”增長,并在 2019 年沉浸產業總產值達到了 48.2 億元;覆蓋 12 大細分產業及 34 類業態,成為全球沉浸產業最為發達的市場之一,并在項目數量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來自暫未發布的《幻境·2021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所透露的數據表明,2020 年中國沉浸產業總產值已經達到了 60.5 億元。
存在問題分析。沉浸產業發展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矚目之時,也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階段性瓶頸問題。比如:沉浸產業項目成本普遍偏高,文化科技融合不深,投入產出比就傳統模式而言不確定性高;行業魚龍混雜,缺乏普遍信任,具有強 IP 和新奇創意的高水平沉浸式多媒體展示產品缺乏,對沉浸產業發展持觀望態度;產業項目品質難以把控,科技含量低,知名項目鳳毛麟角;缺乏內容創新、同質化 IP 嚴重;國內行業知名沉浸企業較少,整體呈現出“散亂小”情形,缺乏龍頭企業,產業集中度低;項目中硬件成本過高,留給創意的利潤點很低,項目難以擴張;多學科、多梯次、多類型、多場景的高端復合創意人才缺乏等,尚需得到高度重視,并在發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2、沉浸產業特征分析
宏觀特征分析。我國沉浸產業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即 2005-2011 年為初創探索期,2011-2015 年為萌芽起步期,2015-2019 年為快速成長期。在歷經較為散亂無序的初創與起步發展之后,我國沉浸產業就很快進入了“快速成長期”階段,到“十三五”期間沉浸式技術與裝備發展就被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隨后,國務院發文大力發展基于 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游消費內容,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門正式出臺《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加強沉浸化體驗技術應用系統平臺與產品研發,大力發展沉浸產業最終納入我國新時期的重大國家戰略??梢哉f,國家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已成為我國沉浸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宏觀特征。除此之外,沉浸產業的其他宏觀特征還體現在產品體驗化、生產數字化、消費場景化、產業融合化等方面,而以沉浸產業為中心的體驗經濟復合系統,則產生了經濟實力增強、環境條件優化以及科技力量凸顯等協同現象。
微觀特征分析。沉浸產業的發展,場景設計是吸引眼球注意的關鍵,而其產業核心特色還在“創意”。富有多維“創意”的藝術背景與 IP 主題,再搭配投影、VR 頭盔、體感動作捕捉設備等深度配合,就能為視眾帶來三維動態的沉浸式交互體驗,尤其是重度沉浸式增強現實創新體驗。通過沉浸式互動直播,則可以實現傳統演播室無法實現的虛擬場景效果,或者直接展現真實人物與虛擬IP的互動,帶給視眾更多真實的沉浸式體驗,呈現出更具現實性和更具虛擬性的融合特征。通過打造基于 VR、AR、AI 等技術而建造的平臺化服務模式,則可包含吃、住、游、娛、購、行等服務對象,能全方位展示現實場景,讓受眾在游覽或了解某場景時更具沉浸感,從而讓技術更有效地賦能沉浸產業發展。整體來看,沉浸式體驗產品日趨多元化,產業邊界不斷拓展,我國沉浸產業已呈現出互動感、私密感、體驗感、敘事感、參與性等眾多產業發展微觀特征,而以沉浸產業為中心的體驗經濟復合系統,則具有空間上聚集和輻射、時間上“新陳代謝”等特征。
筆者基于以頂層設計與底層跟進的上下銜接為起點、以文化 IP 賦能與體驗場景再造為主線、以數字化技術與交互藝術的融合共生為終點的邏輯思路,提出了我國沉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理路定位,即“舉文化旗、打產業牌、走體驗路、圓強國夢”,以期為推進我國沉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發展歷史中積累起來的精神成果,是維系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歲月積累了無數的文化瑰寶,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革命文化資源和先進文化資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充實的文化內涵、文化關注與文化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在 2020 年 9 月 22 日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對于文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用“四個重要”作了精辟概括,這就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為此,我們必須高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旗,自覺承擔起“聚民心、育新人、興產業、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斷將人文情懷融入文化體驗與沉浸產業活動當中,努力夯實文明之基,有效推進崇德向善、以文化人的偉大事業,不斷讓中華文明之花處處盛開、文明成果人人共享。
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從產業分類看,中國沉浸產業已形成 30 余種不同類型的細分業態,但沉浸產業的核心仍然是構建“沉浸式體驗”,即致力于在文化娛樂與藝術享受等消費場景中,營造臨場感、交互性與想象力突出的不同體驗場景。筆者認為,要打好產業牌,產業定位是導向,業態聚焦是重點,IP 內容是關鍵。其中,作為關鍵要素的 IP 內容包含了呈現形式、故事內容、普世元素、價值觀、角色特征等五個層級,只有當這五個層級都具備,沉浸體驗才能通過內容傳遞文化價值,引起消費者共鳴,才能真正形成以 IP 開發鏈路為核心的沉浸產業生態閉環。為此,要著力增創沉浸產業全鏈條集群、全要素平臺,以內容創意為主導,以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為載體,以“愉悅感、成就感、代入感、價值感”為其邏輯理路的主要價值特征,瞄準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劇場、沉浸式博物館、沉浸式婚禮、沉浸式綜合體、沉浸式園區、沉浸式閱讀空間、沉浸式景區等更多細分領域,融合更多要素,推動大數據智能化與沉浸式業態深度融合;通過聚焦泛“90后”新生代體驗式消費年輕群體,持續激發沉浸式文化市場消費熱情與體驗經濟活力,合力促進沉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擴展現實(XR)、泛在智能、大數據、5G、全息與傳感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賦能了人類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方式,沉浸式體驗已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應用。所謂沉浸式體驗,是指由技術、內容、交互三大機制相互作用所共同構成“境身合一”般的場景與感官感受?!叭f物皆可沉浸”的背景,已為大眾身臨其境、感受最美體驗,提供了更多立體化的體驗方式和路徑。而要真正走好各種體驗之路,首先必須對日新月異的體驗細分類型進行系統性梳理,其次需要謀求業態特質與受眾興趣的一致性或相近性,方能幫助不同受眾有效選準各自最愛的沉浸式體驗類型,并將沉浸式體驗類型歸入大眾消費者熟悉的路徑類別,最終讓相關親密體驗項目得以持續發展。相關團隊結合我國沉浸產業不同體驗類型特點,已提煉歸納出12大細分典型體驗類別路徑,它們分別是:復合業態、創意感官、實景游戲、演藝演出、主題娛樂、萬物沉浸、綜合現實、互動敘事、商旅活動、休閑商業、驚悚挑戰、教育創作,其體驗類別路徑特色鮮明,并各顯獨特優勢,可為中國沉浸產業的現實經營與未來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4、圓強國夢
文化強則國家強。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核心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沉浸產業作為體驗經濟的創新業態,為開拓文化產業領域、引領文化產業發展,賦予了無窮的新動能,一是在政策環境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沉浸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在技術環境上,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突破,為產業創新提供新工具,產品體驗化、生產數字化、消費場景化、產業融合化的產業優勢進一步凸顯;三是在市場環境上,更多跨界與融合的體驗式產品或項目紛紛面市,更多消費者業已接受并喜愛沉浸體驗帶來的互動感受,沉浸產業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并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上作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強國,全面完成未來文化建設的三大重點任務,即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明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這對塑造好我國的超級文化IP意義重大,既有助于加快我國沉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又有助于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根據前面的相關論述,考慮到場景革命所具有的“產品即場景、分享即獲取、跨界即連接和流行即流量”等數字時代多種因素的影響,并結合新生產關系和新生產要素帶來的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筆者認為,我國沉浸產業的高質量正指向互動融合的新目標、體驗消費的新階段、跨界創新的新內涵與面向大眾的新要求,呈現出產品體驗化、生產數字化、消費場景化、產業融合化、政策利好化等多元價值特征,最終體現為以 IP 內容創作者、文化創意產品、消費受眾群體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閉環,并形成包括底層技術、硬件制造、內容生產、平臺集成、場景管理等在內的全產業鏈系統,產業發展也將從要素和資本驅動轉向創新和價值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體驗產業的主流,沉浸產業將在“文化創意+”趨勢下迸發出更大活力,并從娛樂向更多領域發力。為此,要堅持開發開放的原則,要以“受眾為中心”,主動聚合沉浸產業全球力量,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高效對接,并從文化 IP 賦能、產業布局、特色發展、人才支撐、制度保障等多個策略維度形成合力,加快我國沉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文化IP賦能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與自豪。秉持初心使命,堅定信仰信念,通過打造文化IP不斷挖掘經典的文化符號,保留和傳承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價值,追溯大眾熟悉或陌生的文化符號背后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讓傳統文化具象化;通過傳播文化 IP 不斷續寫更多精彩創意,實現從文化場景到體驗方式上的全新升級,讓觀眾從更細膩的角度看見中華大地上從古至今綿延下來的審美品位和精神氣質,從而產生情感共鳴;通過演繹文化 IP 持續賦能產業生長,從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角度為 IP 內容生態的構建梳理出更成熟的方法論,以實現更多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同時為我國沉浸產業的文化創新提供足夠與深厚的底氣,并為加快我國沉浸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間斷的基礎支撐和強大精神力量。
2、產業布局
我國沉浸產業是伴隨時代的產物,是伴隨文化振興的產物,也是伴隨人民群眾需求的產物,一方面會呈現出“萬物皆可沉浸”的格局,另一方面又會出現其產品與服務供給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沉浸產業布局涉足虛擬現實、人機互動、智能物聯等多類型數字化賦能影響,直接導致今天衡量一個“好”的產業布局規劃尺度,也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其評價視野變得更為細分和本土化,變得更為系統化和生態化。隨著數字傳播技術的迭代發展,模擬逼真感知與動態影像體驗會讓人產生更多沉浸感受,自然形成以“場”為中心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以“景”為中心提供沉浸式體驗的空間布局特征。其中,數字科技理論更側重于技術變革帶來的方法創新,人文藝術理論則更關注于受眾群體的社會行為與心理感受,從而充分體現出沉浸體驗文理交叉的學科特質,由此凸顯出現代沉浸產業布局的差異化發展特色。
3、特色發展
沉浸產業的商業本質是通過內容創作、技術集成與場景演繹,實現文化商品的消費變現。與其他文化產業不同點在于,沉浸產業在提供體系化、程式化、規?;纳虡I模式的同時,必須與前沿科技創新綁定形成關鍵競爭優勢,與內容生產創作鏈接形成文化 IP 管理系統,以盡最大努力滿足消費受眾的“交互式”與“欣喜感”等個性化體驗需求,實現內容敘事與技術相結合,找到標準化與定制化之間的平衡,并尋求多維差異化特色發展之路。鑒于中國沉浸產業區域發展不均衡,文化稟賦及特色優勢尚未被完全釋放,且跨界創新能力與世界水平相比差距明顯,如何從藝術價值角度強化“交互性”,努力突破傳統藝術審美,強調作品與觀眾的相互滲透;從社會價值角度關注“影響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持續推進文化產業多元化創新;從經濟價值角度重視“收益性”,實現文化事業公共服務與文化產業市場需求間的平衡,將成為未來加快沉浸產業高質量特色發展的重要價值旨歸。
4、人才支撐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數字時代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人才支撐已成為實現沉浸產業發展藍圖的關鍵要素?;诔两a業文化 IP 服務具有組團化小團隊的特點,未來 IP 內容生態服務追求的是有德行的團隊負責人與高質量團隊,以及系統性的保姆式和高標準的服務質量,并十分講究項目的落地性、延續性與可持續性,客觀上會呼喚更多成熟年輕團隊力量的主動參與;基于消費需求視角,我國沉浸產業項目將越來越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尤其是滿足年輕群體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沉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質量人才團隊的支撐,尤其是年輕人才團隊的支撐。要立足產業發展前景,加快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要敢于放手并充分釋放人才的潛能,要靠實力、品牌、口碑、運營及頂層設計能力說話;要通過提升文創 IP 領悟力、數字科技學習力、金融資產運營力、市場消費洞察力等核心素養,進一步發揮人才團隊的集體智慧。
5、制度保障
浸產業借助更多跨界融合和體驗創新,對于維持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維系民族的生存活力具有重要意義。要正確處理好沉浸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相關保護與利用、真實與虛擬、公益與商業等關系問題,就必須通過強化大眾的底線思維與系統的制度規范加以保障。唯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唯有堅持依法保護,全面落實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的法定職責,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法規制度,真正做到各項工作都有章可依、有矩可循,方能避免沉浸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機構“缺位”、職責“錯位”、功能“虛位”、管理“越位”、產業“失位”等現象發生。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隨著“沉浸式體驗”對各行各業帶來的創業創新浪潮,沉浸產業影響的“不確定性”會無處不在,要加快我國沉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大眾的開放心態、NFT(Non-Fungible Token的縮寫,非同質化權益證明)數字產品的溯源和確權、不斷健全的監管模式與健全的法規制度保障,都不可或缺。
各位讀者如欲購買《產業轉型研究》專刊第四期,可聯系以下老師:
郵箱地址:zhuxt6@sem.tsinghua.edu.cn
內容來源|《產業轉型研究》2021年第12期 總第3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