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孵化是創新鏈和產業鏈中的某類主體為實施其發展戰略,通過搭建孵化平臺,聚焦特定產業(技術)領域,為創新者、創業者與初創企業、中小企業嵌入產業鏈提供全鏈條孵化育成服務,進而孕育或加速新興產業成長成熟的過程。就其本質來說,產業孵化并非著眼于個別企業的孵化培育,而是瞄準特定產業的孵化育成,是技術和產業融合創新、協同演化的結果,關鍵在于如何幫助企業無縫融入產業鏈,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產業孵化要求立足創新鏈并圍繞產業鏈下功夫,補齊要素、活化生態,具有不同于單純創新孵化、創業孵化的突出特征,包括平臺依賴性、生態協同性、產業鏈嵌入、網絡強關聯、運營智能化等。
1、平臺依賴性。不論何種孵化主體主導和推動,搭建產業孵化平臺都是最為關鍵的一環。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孵化器、加速器,還是具有新特征的眾創空間、雙創示范基地,抑或企業主導的創業孵化平臺、利用數字技術賦能的智能孵化平臺,都是匯聚創新創業資源、連接上下游組織和主體、服務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核心載體。依托產業孵化平臺構建孵化網絡或創新創業生態,幫助初創企業低成本開發產品和服務,同上游技術供給和下游市場需求建立連接,盡快實現商業化、產業化,是產業孵化器等孵化載體的根本任務。
2、生態協同性。產業孵化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金融及創投機構等所有孵化主體的共同參與,通過官產學研資介貿各方協同創新,達成孵化產業的目的。既要依靠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研發,又要依靠孵化器所匯聚的資源要素和企業所掌握的需求信息,同時還需要政府在戰略規劃和政策上提供支持。來自中介服務機構、金融及創投機構的專業孵化和投融資服務同樣必不可少。只有構建起協同創新的孵化生態,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創新創業和產業孵化的風險。
3、產業鏈嵌入。產業孵化平臺并非游離于產業鏈之外,而是作為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深深地嵌入產業鏈之中。既有安身立命之本,又可整合產業資源,為創業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產業服務。這就要求產業孵化平臺勢必在某一產業領域的某個或若干關鍵環節擁有相當競爭力的產業鏈資源,比如,工業設計、研究開發、中試和檢測、原材料生產、零部件供應、定制生產、規模制造、市場營銷、知識產權運營以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以專業孵化器為代表的孵化平臺提供專業化服務,是一大趨勢。對于產業孵化平臺及其運營主體所不具備的資源、能力,就需要聯合其他主體共同提供。
4、網絡強關聯。孵化網絡中的產業孵化平臺與在孵企業之間存在“強關系”。傳統孵化器更像是產業鏈的旁觀者,通常只提供物理空間及其他基礎通用性服務,與在孵企業大多只存在“弱關系”,孵化器的商業模式與在孵企業營收、成長的關系不大,在孵企業對孵化器的依賴程度低。真正有價值的孵化應是和創業者一起創業,瞄準需求、直擊痛點,涉足在孵企業的融資、研發、生產、營銷等全流程,使其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依賴并反哺于產業孵化平臺及其運營主體,彼此形成合作共贏、共同成長的“強關系”。比如,利用自有資金、基金或聯合創投機構等社會資本,為在孵企業提供投融資及其他增值服務,通過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方式形成強關聯,既有助于快速打造自己的生態圈,又能使孵化平臺的收入結構呈現高級化。
5、運營智能化。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過程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必然波及孵化器的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催生數字孵化器、智能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平臺,促進數字創新、數字創業快速發展。虛擬孵化器(Virtual Business Incubator)、無墻孵化器(Incubator Without Wall)等概念所強調的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實現在線虛擬孵化,就是智能孵化模式的前身。未來的趨勢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加快產業孵化平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提高線上線下資源的配置效率,創新服務供給、降低創業成本,為在孵企業提供數據驅動的智能孵化服務,打造虛實結合、融合共生的數字孵化生態或智能孵化網絡,助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近年來,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并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以科技型龍頭企業和互聯網平臺企業為典型代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以及平臺化、生態化、服務化等趨勢漸成主流,也促使科技企業成長與創孵行業發展呈現出一些明顯變化。企業從初創到成長,成熟的速度和節奏越來越快,企業的規模、估值和市值能夠快速做大,邊界模糊和跨界融合成為常態,尤以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字節跳動、拼多多、小米等互聯網企業最為典型。伴隨著科技型企業、互聯網企業的快速成長和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平臺企業為核心、以“平臺+生態”為主要特征的企業創新生態系統不斷發展演進。具備創業孵化乃至產業孵化功能的領軍企業通過打造創孵平臺,并圍繞特定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孵化帶動一批關聯企業,形成了核心企業為關聯企業賦能、關聯企業向核心企業反哺的良性生態系統。
從企業和產業協同發展的角度看,在新經濟浪潮下脫穎而出的優秀科技型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其創業和成長過程本身就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孵化育成過程。蘋果公司不僅孵化了蘋果“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應用開發”的完整生態,甚至孵化了整個智能手機市場。阿里巴巴孵化了中國的電子商務產業。華為在美國等打壓下試圖打造“鯤鵬芯片+鴻蒙系統+智能終端+場景應用”的全鏈條信創產業生態。
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主導型產業孵化莫過于始建于 2014 年的小米生態鏈。小米生態鏈采取“自主研發生產+投資+孵化”相結合的模式,以智能手機及手機配件為核心,逐步向智能家居硬件、生活消費產品以及互聯網服務領域拓展,鋪設智能家居 IoT。小米為生態鏈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市場資源、資金和支持系統等產業資源(例如,產品定義、工業設計、研發、品控、供應鏈等),提供品牌、渠道、銷售和售后支持,支持幫助生態鏈企業降低成本。比如,小米谷倉學院為生態鏈企業提供工業設計、營銷、輔導培訓等產業服務;小米集團旗下的順為資本為所有在孵企業提供投資服務。經過八年的運作,小米生態鏈團隊摸索出了獨特的投資孵化模式,即以從零孵化、合資、占股的形式幫助生態鏈企業創業;形成了聚焦于“手機、手機周邊、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的投資圈層,孵化了華米、云米等一大批優秀生態鏈企業,發展成為一個萬物互聯、基于企業生態的智能硬件孵化器。截至 2020 年上半年,小米生態鏈企業已超 300 家,賬面總價值達 368 億元。作為最早布局開展智能制造產業孵化的企業之一,小米今天在智能生活領域的規模已遙遙領先其競爭對手。
海爾海創匯也屬于經典的企業主導型產業孵化。2014 年成立的海創匯創業孵化平臺是海爾從家電制造業向孵化器轉型的載體。一是構建開放式的企業組織形態,提出了“三化戰略”,探索“人單合一”商業模式創新,建立“人人創業”的新體制機制。二是打造四大孵化模式,即內部孵化、離群孵化、眾籌孵化和開源孵化。三是搭建創業教育、創客實驗、融資融商、孵化加速、資源對接等創業服務平臺,建立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創業服務體系。海創匯平臺共匯聚 3 大類 9 小項 29 種創業服務資源,涵蓋了研發、設計、生產、供應鏈、渠道、創投等全產業鏈條。在整個孵化過程中,海爾通過自身信譽給生態鏈企業背書供應鏈。如今,來自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制造等 15 個行業的 4000 多個創業項目正在海創匯平臺“圓夢”。截至 2021 年 2 月,海爾已成功孵化 5 家獨角獸企業和 37 家瞪羚企業。
大企業創孵平臺,是大企業出于其本身發展戰略需要而設立的一種機制或模式,由獨立的公司或事業部的形式來組織運作,可以有也可以沒有物理空間,叫什么名字也看“心情”,創新中心、生態鏈、共享創業平臺等等,它是一類典型的產業孵化器。
創孵平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它是大企業戰略布局中的一環,是為大企業轉型和發展服務的,同時又能幫助外部創業者、中小企業和產業鏈中的其他主體。
大企業建設運營創孵平臺能夠體現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一是產業鏈資源的聚合。
大企業擁有豐富的產業鏈資源,但這些內部的和外部的資源通常分散在不同的板塊或條線,難以形成合力并產生附加價值。投資相關的資源,包括項目池、資本合作者、專業服務商等掌握在戰投部門。大規模生產資源,包括設備設施、工程師等掌握在生產部門。研究開發資源,包括實驗室、專家、成果等掌握在研發部門。有了創孵平臺,這些資源,特別是外部的產業鏈資源,可以得到系統的整合,會產生新的附加價值。
二是開放創新的渠道。大企業的技術研發,特別是中國的上市公司在當前情況下的技術與產品開發,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內部和外部研究開發資源的互動與融合。創孵平臺就是這種開放創新的渠道。
三是創造第二增長曲線的可能性。企業的增長,無非是穩定的線性增長和第二曲線式的增長這兩種形式。第二增長曲線出現在哪里?通常,第二曲線不會自動地在企業原有框架內發生。創孵平臺上,聚集可觀的新成果、新項目、新團隊、新模式,可以為大企業觀察、測試、選擇、吸納、融合新物種新生命創造條件,使得找到新的增長點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四是占領新高地和企業轉型的尖兵。小米生態鏈,是小米集團為占據物聯網產業的高地,在“4歲”的時候開始做的產業孵化計劃—希望用五年時間,至少孵化 100 家生態鏈企業,在物聯網產業占據一席之地。海爾海創匯,是海爾集團由家電制造商向生態系統提供商轉型戰略中的一個“先頭部隊”。
五是內部創業的網絡。許多大企業都在鼓勵支持內部的團隊、個人,依托大企業的資源,開展內部創業。內部創業當然需要孵化—企業內部資源,需要有人幫助協調,外部資源的獲取更是個難題。創孵平臺利用資源優勢和機制優勢,在內部創業者的遴選、扶持、共生上,都有其獨特的專業價值。
六是平臺自身的商業價值。創孵平臺本身就是值錢的。小米生態鏈,擁有超過 100 個企業的股權,這些企業接地氣、市場好、成長快,有幾個已經是獨角獸。生態鏈企業已經為小米貢獻很好的現金流。生態鏈極大地擴展了市場對小米的想象空間。
七是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形象。創孵平臺天然的是大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平臺做得好,對轉變企業形象、樹立企業形象,都事半功倍。批量化地為社會貢獻新企業,補足、優化、活化一個地區的產業生態系統,培育一個城市的創業文化,都是企業“高級”社會責任。企業投身“科技強國”,利用資源助力“雙創”,扶持發展創業經濟,自然會被政府、行業和老百姓認可。
創孵平臺是個新東西好東西,它內部嵌入到大企業的各個板塊和條線,外部撬動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資源,對大企業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提升都能夠發揮獨特的多方面的作用。
企業主導型產業孵化的主導主體多為具備一定規模的生態型企業,擁有豐富的產業鏈資源,能夠快速低成本地幫助創業者或小微企業迅速進入產業鏈。企業主導型產業孵化平臺是生態型企業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產業孵化平臺深嵌產業鏈中,以企業既有的人才、產業資源、資本等創業創新要素為基礎,為生態型企業自身轉型和發展服務的同時又能幫助外部創業者、中小企業和產業鏈中的其他主體。
大企業怎樣創辦和運營創孵平臺?2020 年 9 月,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發布了《大企業共享創業平臺創建與運營規范》,該標準的起草單位是青島海創匯創業服務有限公司、韻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標準文本中,對大企業創孵平臺的意義、流程、評價等作了具體規定。
這里要強調的,是大企業相應的組織機制調適。構建開放的創孵平臺,需要大企業具備平臺化轉型思維,企業平臺化要求打破企業邊界,跨界開放配置資源的效率最大化;組織結構應根據自身特點予以靈活調整,基本原則是應該有一套合理的激勵機制和分配體系,激發平臺各節點員工能與創業員工的目標協同。
大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應能支持從串聯式向并聯式轉變,形成以用戶為中心,資源方、合作方、內部員工齊參與的利益共同體,以利于快速響應、配置資源,滿足內部及外部用戶需求。在大企業內部應有對應的機制創新,基本原則是應利于內部的每個員工變為網絡組織中的節點,激發節點能動性,驅動節點間可自由并聯,聯接用戶創造價值。
具體可將財務、人力、研發、生產、供應鏈、營銷等原有部門體系拆分成相互獨立的業務單元,即獨立的小微公司。小微與小微之間要形成鏈群,即生態鏈小微群,簡單理解就是要打破小微與小微之間靜止、獨立的關系,形成并聯協同關系。但是要合作就需要有鏈群合約,即多個小微組成鏈群,大家有共同目標,實現共同目標,各小微按照合約進行增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