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6 月 21 日,“產教融合”教育部區塊鏈 9 大應用校企政合作研討會成功舉辦,會議通過線上視頻的形式舉行。本次會議由數字經濟產業服務機構——數字島、清華 x-lab 共同主辦,廣東金融高新區“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協辦、鏈塔智庫提供全程區塊鏈研究支持。
會上,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蔡劍發表主題演講——《價值互聯網實現聚變式創新教育》。
用價值互聯網來促成創新教育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
感謝主辦方和我的母校清華大學 x-lab 這樣有特色的創新機構安排這樣的活動。今天主要是跟諸位老師分享和學習,探討一下我們現在區塊鏈、互聯網與教育,尤其是創新教育之間的關系,如何用價值互聯網來促成創新教育的實踐。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互聯網信息的關系變成了數字信任關系,早期的區塊鏈基本上基于比特幣最早的架構,到了現在各類新的版本創立。實際上區塊鏈真正解決的問題是現今社會當中人們之間的價值觀和信任問題。我們從教育角度來切入探討,因為我們做教育工作者很多年,發現實際上不管信息技術如何變化,但是教育當中的問題還是存在的,主要有五個“難”:
第一,效果難保證。
很多同學說聽了許多課還是不會做,尤其現在互聯網直播當中是個單向傳遞的,老師對著這個屏幕去講,他不了解學生是否能真正掌握這些知識。
第二,教學難管理。
大量的老師重復性的勞動,長期容易形成身心俱疲的狀態。
第三,校長反映人才難評價。
教育部和很多學校通過考試來評價學生,這很難反映出來學生真實的能力,另外對老師整個教學過程的評價,現在缺乏科學性。
第四,能力難勝任。
企業的雇主反映很多科班出身的學生,甚至包括我們的一些 MBA 都缺乏實戰能力,紙上談兵,這些問題是企業一直在提出來的意見。
第五,創新創業當中投資難回報。
現在中國資本市場 VC 風險投資發現大量的項目沉淀資金進去很難退出,而且創業項目的花費越來越多,卻看不到現實成效。
我們發現雖然互聯網現在發展到新階段了,大量的電子商務互聯網經濟產生了,但為什么在教育當中這些難題還依然存在呢?反思一下,我們教育過去的范式需要改變了,所以在疫情引發我們對整個教育很深入的自省。
第一,教育的體系要從過去的以書本知識傳授、考試論文的方式知識傳播式的方式轉化為未來創新型的教育,所以把它起名叫協同行動創新(CollaborationActionInnovation,CAI)模式。以后的教育模式不是個體單獨的學習考試,會是一種協同合作的模式,發揮團隊的跨界優勢。比如,今天咱們這個活動也是一個跨界協同的研討,會有很多創新思維激發。
第二個就是不能紙上談兵了,需要有實踐的行動。教育部最近提出來叫區塊鏈行動計劃,我覺得很好,強調用“行動”這個詞,怎么樣把問題真正解決掉,而不是就概念而討論概念。
這三個方面實際上是以人為本的,新文化運動時我們北大的老校長蔡元培提出來教育思想,他說“造成完全的人格,使國家榮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國”。我一直強調教育本質上講不管是科技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要圍繞著最后人的素養成長、人價值的提升為核心。在這個理念談了很久了,但是教育方法方式,我們進化速度還是很緩慢的。
所以我們回顧一下現在中國,包括近幾十年的教育模式,實際上中國現代教育用了40年的時間實現了四步的跨越。
第一代教育我們叫應試教育,書本考試,在不少地方我們還能看到應試教育的影子。
第二代教育我們叫做案例實踐,實際上90年代我們在清華學習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特別重視工科生的實踐,我們大約1/3到一半的工程課需要動手來實踐的,所以清華給學生打了很強的工科訓練底子,以學生為主提供相關的教學設施和實踐。
第三代教育就是我們講的科研型大學,中國高等教育在近 20 年主要學習的對象就是美國的科研性大學的教育體系,論文答辯,以論文為核心,創造性的要做科學論文。但實際上到了今天,第三代教育也出現了問題,比如說現在 MIT 跟 Elsevier 就科研論文的版權問題打官司,后來不歡而散。實際上越來越多的西方一流大學發現大學每年花上千萬美金經費要把自己的教授發表的 SCI 論文買回來,因為國際上的論文體系不掌握在大學手上,掌握在幾個主要的寡頭出版商手中,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兩頭收費的模式去創造了巨大的商業盈利。
所以,資本綁架論文發表進而綁架教育的體系已經造成了矛盾?,F在國際上包括伯克利大學、斯坦福、MIT 等頂尖大學都在討論。中國的大學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因為中國的 SCI 的發表量已經到了全世界的第一名,超過了美國和歐洲。同時中國學術界也出現了大量的論文造假事件。實際上人們在反思教育當中出現問題,以發表 SCI 論文為指揮棒的方式未來是難以維系的,主要是對學者和學生的品性和道德會有負作用的影響。
但如果不以 SCI 論文為“綱”怎么辦?現在清華大學先提出來博士生不要以論文發表為唯一的硬指標。未來應該是真正創造價值的第四代教育。第四代教育是“協同行動創新”教育,本質上是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發揮團隊的聚變式的反應,它的核心是從過去的知識傳遞轉變為人才的聚變,大家都知道裂變是靠放射性重金屬,它的重的物質當中通過核裂變之后分出來輕的,類似于一個科研機構或者一個大學把一些知識通過實驗室轉化出來,知識裂變的效應在人類歷史上貢獻非常大的。然而放射性元素是由輻射的,泄露出來會對人有損害。這就類似為了發論文而學術造假損害了人的心智。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很多新的科技獨角獸或者是偉大創新企業,很多來自于大學當中很年輕的學生,包括 Facebook、Google、都是學生創立的。后來我們研究發現,實際上其創新模式跟我們過去這種產學研轉化的模式是不同的,它是激活了整個人才當中的活躍分子。7000 個人里面有一個高能人才,這類似于氫元素里面的氘和氚形成重水。所以 7000 個大學生里面一定有一兩個是特別有創意的具有潛在企業家或者杰出科學家特質的不平凡人才。他們一開始看起來是跟其他人一樣的,但如果你把“重水”活躍型人才聚在一起,實現一個聚集的跨界的人才聚合效應,這樣出來的創新項目、思想、作品、能量超過過去的裂變模式的數百倍數。
實際上在各個大學里面人們發現,真正核心的創新資源不是實驗室的論文,也不是所謂的這些實驗數據產出,最核心的資源是有創造力的人才。
所以從知識裂變到人才聚變,這是一種教育方式的革命。因此,從 2008 年開始,我有幸在北大創立了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當時厲以寧教授,許智宏校長,林建華校長,科技部徐冠華部長,馬俊如院士,大家開第一次理事會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命題就是怎么樣探索一個北京大學培養中國特色的創新人才的路子,這個路怎么走當時也沒有概念,就說你負責去趟這個路子,一定需要經過蜿蜒曲折的探索。
2009 年我們開了北大史上第一堂本科生的創新創業課,但是很多人不以為然,說本科生為什么學創業課,蔡老師難道要教本科生做生意。實際上這個課堂這些年培養出很多中關村的創新創業企業。
后面的 2011 年,我們舉辦了國家教育部指導下的首屆國際青年創新大賽,到 2012 年我們發現,實際上很多創新教育摸索當中發現協同創新的理論不具備,所以我們做了理論的著作:《協同創新論》。這部著作主要探索的是創新的哲學思想和方法發展體系。因為發現雖然大家搞教學、搞研發非常熱鬧,但最后的思想體系當中必須有理論的脈絡探索。在此之后,我們區塊鏈鏈技術來賦能新的 CAI 的模式,通過實踐對理論進行檢驗和進化。
2015 年的時候,我們就在北大開始全面用移動互聯網來做基于第四代教育的新型創新創業教育方法。實際上在此一年之后,斯坦福大學當時的校長,現在 Google 的董事長亨尼斯教授在 2016 年的時候接受采訪說,斯坦福當時主要的一個在線教學的 MOOC 網站和 MIT 等幾個在線教育的平臺,都發現很難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他發現在線學生的注意力大概 90% 的學生堅持不到最后。
因為人對著屏幕、計算機來學習是很枯燥的。所以亨尼斯就講未來老師關注的焦點應該不單是在課堂或者在線授課上面,而是要幫助學生上面,因為課程會實現在線的結構化教授,課堂練習變成上網看講座,然后老師和助教與同學面對面教學互動,“長期以來斯坦福大學希望開發出一種智能軟件,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夢想”。
2015 年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北大開展了一個從本科到 ExED、到MBA,EMBA 的全方位的教育創新實驗,做智能化的第四代教學。我們當時發現傳統的慕課教學很難實現人的價值。為什么是這樣?因為有一個基本的原理:價值互聯網是在進化當中。我們說教育中要以價值互聯網實現創新,它一定要以教學效果為導向,而不單是以知識傳授為導向。所以在互聯網進化當中,我們看到這種演化結構。
實際上在美國的時候,當時我工作的第一份崗位就在 SUN 集團,當時 2000 年就提出來“網絡就是計算機”。這實際上反映出來硅谷真正偉大的公司都是在做行業標準的,一流企業建立標準,它把這個標準整個一層一層地建立起來了,然后包括當時的 Oracle 建了數據庫標準,Cisco 建立了信息化的標準,Google 建立了網頁的標準,Facebook 當時做了社交網絡的標準。
后來我 2003 年回國后在北大就一直在跟學生們講,未來中國如果要真正建立一家偉大的互聯網公司,一定要在原創互聯網標準之上,而且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Facebook 實現了一個“我的網頁”標準,就這一點技術最后呈現了了不起的社交網絡平臺,因為當時其創新的知識產權確實是領先的,專利技術在這個核心標準的地方。
未來的互聯網標準一定是建立在社交網絡如微信之上的,現在微信體系本身還不是價值互聯網標準,微信是一個典型的信息社交互聯網,其好處我們不多講了。微信的基本問題是很難形成一個信任網絡。未來的教育和醫療如果要真正實現價值互聯網的話,一定不能基于微信架構,一定是基于新的價值區塊鏈或者叫可信任的新一代的區塊鏈的體系。剛才清華大學邢春曉教授講得特別好,很多的清華的技術就是在往上走的。幾年以前我們建立教育價值互聯網平臺“同師”,這是一個實驗平臺,發展教育價值互聯網。
價值互聯網平臺是干什么的?實際上從過去的農業經濟到商品經濟,到服務經濟,到價值經濟。價值經濟跟服務經濟、信息經濟的本質是有區別的,因為服務經濟基本上是用的信息不對稱。但是價值經濟它本身的基礎是人才的IP和知識產權。所以未來我們的大學生、創新者如果一輩子當中沒有幾個創新作品,沒有幾個專利,沒有幾個原創性知識產權,就很難成為高等教育人才。所以在我們的體系當中,是以 IP 的創作,從創立知識產權,確定知識產權,使用知識產權,轉化知識產權,投資知識產權,整個圍繞的其實是能力創造價值這樣一個鏈條來做的整個價值互聯網系統。
教育價值互聯網平臺實現了整個教學和培訓管理方式的變革。這不是一種內容傳授式的管理方式,它是以每個人的創造性的價值的開發作為管理方式。我們最簡單理解成它就是把整個參與的人才和課程變成一個創新加速器,這種管理的方式或者服務的方式實際上跟硅谷的 Google 公司、Facebook 公司內部的管理是有點異曲同工之妙的。因為他們在硅谷的企業管理當中,很多時候摒棄了過去的傳統的科研開發或者大學產業轉化的方式,它是用聚變的方式來實現巨大價值。
所以這樣一種方式構成一個全面的創新教育平臺,一批核心學習內容,一套有創造性的方法,一套組織管理的方法,還有大數據的分析,可以做到精準化的對每一位同學整個的學習過程、創造能力、創造成果、創新交易來進行全方位的管理。精準的知識系統學習、IP 區塊鏈和通證的激勵,這些科技對學生的激發的活動量是傳統教育百倍的增強。
過去我們可能一學期的課程,一學期以后回來考試的時候,實際上很多學生是把老師教的知識還給老師了。但是現在改成每堂課當中進行現場的作品的創造和測評,相當于每堂課都要有一個實時測評,但是學生是感覺不到,這樣的評價才能準確客觀。
“同師”系統將助教的工作、老師的工作大量用人工智能系統來取代,所以我們現在收作業,包括教練輔導,學生答疑解惑、心理探討,甚至跟老師談天交流都是用 AI 機器人來替代的。在這當中就極大地提升了老師的教學效率,也讓老師更輕松了。整個過程我們是有一個智能化的分析和管理。
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開發的智能 AI 教練,我們叫“小太老師”,它實際上具有創新教練的職能,又是一個學習科研輔導員,又是一個才能經紀人,可以幫助用戶對接服務的,還是一個心理輔導員。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來激發同學在區塊鏈上的創作。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人工智能定制的教練。
我們把這樣智能學習技術平臺跟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 2016 年的時候做的一個創新課最后的路演,這堂課可能是北大唯一上課必須要求使用手機的,學生拿了區塊鏈人才金通證,發布了原創知識產權存證,真實資金來激勵其進行創作。有 80 多名來自各國的 MBA 同學一共 10 堂課,10 堂課跨度是三個月的訓練,最后出來 150 多件的創意IP和作品,包括高價值專利的創意在里面。最后路演的時候,是用真實的項目進行路演,當場現場獲得了 2200 萬的創新投資的簽約。之后我們跟進了解,在一年以后其中有一個創業項目,就是今天的電子印章行業的信任度,這個項目已經進入到獨角獸 level 了,大概估值快接近 10 個億了。
這樣一個過程當中,現在網上很多電商里面叫直播帶貨,可能幾個明星一晚上時間做到七八百萬銷售就很激動了。教育價值互聯網的創新項目反應堆在幾年以前就實現了一堂課當中可以孵化出真實企業和創造千萬的投資價值。這成為一個北大的不需要1平米的數字化創新反應堆,其價值大大超過了過去的很多眾創空間和孵化器,這是它的聚變效能。
在之前很多大學我們去調研,大學、中學、中職,很多校長找到我們說我們的學校課堂里面非常難看,校長很頭疼,因為“睡課率”很高,老師對手機也恐懼,手機沒收也不是一個事情,引起了老師跟學生之間的矛盾。我們實際上是反過來做,我們鼓勵學生在課上使用手機,要求其利用寶貴的時間進行互聯網互動和學習。
但是全面的整個互動的管理,上千個班群同時做創新項目,我們是用井井有條的價值互聯網的方式來管理。所有的學生也不會說覺得這里面創意會被別人剽竊,所有的創意、靈機一動立刻把它放在區塊鏈上、放到版權管理系統里面,去證明這是你的思想。這當中反而會激發同學的創造的愿望。
所以這樣一個系統當中,學生很喜歡,他們變得在課后、在路演之前加班加點地就去工作,我們看到了勸他們注意身體,不要太努力了,因為身體健康是創新的本錢。
教育價值互聯網把我們老師過去特別想做的這樣一種真正的教學、教育做出來,不光是技能,還有包括品質的教育、品格的培養融入到互聯網當中去了。
我們做了很多的實驗,比如說北京五十七中學,我們去給它做了系列課程,第一年的課是我親自設計的,連續三年的實驗,這些孩子都是 14 歲 15 歲的孩子,現在目前五十七中學經過三年的訓練以后,已經是全國中學的創新教育翹楚了,全國唯一的中學進入到國家雙創展的。這個中學學生一年能夠出 20 幾項的專利,同時學生資金進行商業轉化。所以這個學校的學生就很有特點,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比較高的創新的素養,而且在 14 歲學生當中我們發現,創新的教育不宜晚,在那個年齡已經可以開始開發了。
我們給北京中醫藥大學來做公益性的創新人才體系和教學基地。疫情之后,中醫藥創新人才更缺了。北京中醫大學對抗疫提供了很多的人才,包括創新的藥品,配方,這些IP都運用在了健康抗疫當中。今年整個醫藥行業特別火,醫療創新人才供不應求。
現在“同師”平臺不斷地運轉當中,目前三年時間平臺創作了大概有 8000 多件專利和作品,其中很多深挖是很有價值的,我們也做公益服務了 1 萬多名基層的中國好老師的項目,進行公益化的師資培養,很多是中學老師和中職老師。我們累計服務了 600 多家的院校培訓機構,用教育價值互聯網系統來進行教學和創新支撐。同時,我們服務了 300 多家企業和公司,幫助其進行創新項目的孵化。
所以平臺成了一個創新的生態,把各行各業、各個層級的人才聚集上來,這個平臺上最年輕的 14 歲的中學生,最資深的有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頂級的院士,像陸軍院士也在里面。實際上我跟陸軍院士是在中國電科科學家創新課上通過他在同師平臺發布的 IP,我們才建立一個很強的信任。
這個信任不是機器信任,而是價值互聯網促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新教育模式跟現實當中的在線的線下的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發揮了巨大的效能,把我們很多的已有的大學學校的方式給它賦能激活了,把千千萬萬個課堂變成了一個一個的創新反應堆。同時,打開這個系統,這個系統讓投資人、企業可以直接跟同學、學校的教授、教師保持密切的關系。
價值互聯網本身是可以驅動產業創新轉型的,尤其在疫情當中,很多過去的面對面的服務、溝通它對建立信任是比較有利的,但這種方式它現在很難進行了,但通過價值互聯網的方式反而能建立很強的信任。
舉一個案例,當時中國電科在北大有一個科學家的創新班,當時我帶的這個班給他們上課,這當中我們就使用這個系統,后來做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項目,把人工智能和預警機的這種大量的核心技術轉做生命健康預警系統,這個系統實際上就是未來用來全民做健康預警的,跟中醫藥的思想體系結合,來進行相關的合作。這是未來新基建的一個基礎設施的技術轉化。所以這才是我們平臺當中一個例子,每天在運營這個平臺當中,我們就發現實際上這改變了過去創新創業創造的一種服務生態,真正把互聯網、區塊鏈、價值互聯網結合起來。
創新學習的數字化是大趨勢,因為全民創新學習是未來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未來的每一個大學、每一個學院都有需要建立一個創新中心,這個數字化創新中心是跟社會、市場、企業對接合作的。一個中心每年可以服務超過 3000 名創客,創客不需要現場,組成 300 個班群,有 10 名專職的教練,加上 AI 的人工智能的支持,它至少可以開發出來 30 個可轉化的專利。這個專利當中未來至少可以推出來 3 家到 5 家的創新企業。
這個價值互聯網的創新模式實際上它的成本現在非常低了,它不需要很大的空間,只需要一個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價值互聯網的搭建,我們現在做這個項目已經跟各地包括北京、深圳、蘇州等來做這種相關的服務。這是我們做創新平臺的一個模式。
我們現在做的是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經驗總結能對大家有所啟發,未來的教育的發展一定要改變最基本的價值關系,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從知識的轉化、知識的轉移要變成同學跟老師知識和能力的投資。同學老師互助才能實現財富,未來的人才的實現價值的速度會更快。未來的創新的希望還是在中國,因為中國具有巨大的人才資本。中國每年大學生畢業大概 900 萬,如果我們把每年的大學生 900 萬都以創新的教育方式來進行開發和教育的話,中國未來的創新的教育體系、創新企業的建設、國家創新的發展就有底氣了。
歡迎各位老師、各位企業能夠大家一起多合作,互相之間取長補短,能夠加入到共創、共建、共享教育價值互聯網的這樣一個事業當中。發言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