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數字技術推動下,我國數字農業的理論和實踐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各地涌現出一些數字農業的成功案例和典型應用。但是,我國數字農業仍然處于發展初期,還面臨如下問題:
“數字農業”的發展缺乏頂層設計
數字農業涉及的管理部門眾多,中央政府層面的主管部門包括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工信部、交通部、科技部、食藥監局。發改委負責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農業農村部主要負責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產品電商方面的政策制定、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農業科學(如作物育種、畜牧和漁業)的研究開展;商務部著力推廣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及農村電子商務的服務體系建設,注重農產品供應鏈的完善和物流體系建設;工信部、科技部、交通部的關注點主要在科技支撐、平臺建設、技術標準和基礎設施支撐問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負責食品安全監督檢查等內容。當前的涉農政策往往連貫性不足,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
數字農業環節繁多,涉及到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服務(金融和信息)、農村電子政務等多個方面,總體而言,目前的政策供給缺乏頂層設計,政策之間缺乏統籌,銜接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沒有統一的行業性統籌協調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上述因素不利于從宏觀層面解決數字農業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各部門之間的推進行動缺乏協調統籌,使各機構的推進行動難以形成合力,不容易實現理想的政策效果。此外,各農業管理部門之間的數據缺乏整合和共享,農業數據割裂現象十分突出,跨部門的數據和信息之間暢通流動機制尚未形成,農業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影響其功能的實現。
① 農村物流建設的滯后是制約農產品電商、特別是生鮮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近年來我國的交通及物流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相對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物流依舊相當薄弱。
首先,我國尚未建成農村地區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運輸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廣袤的西部地區,路網密度不夠,物流節點少,道路路況不佳,抬升了農產品運輸成本,農村地區分散的人口分布同樣為物流體系帶來了極大挑戰。
其次,農村地區物流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農村物流主體數量較多、發展迅速,但普遍規模小、層次低、組織化程度低,服務水平低下,服務效率不高。
第三,農產品產地預冷嚴重滯后。農產品冷鏈運輸是生鮮電商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冷鏈發展不夠完善,造成農產品物流環節損耗較高。農產品預冷是一種預處理方式,也是整個冷鏈環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由于產地冷庫建設成本很高,對普通農戶和農業合作來說無法承受,所以農產品產地預冷非常落后。因此,我國農產品“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還存在巨大缺口。
②
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供給不足。
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 36.5%,僅僅是城市普及率的一半左右,甚至遠低于世界互聯網普及率 47%。大量農村地區存在網絡信號差、網速慢、資費高的問題。在陜西、甘肅、貴州等地的邊遠山區,還沒有網絡設施,影響和限制了當地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由于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滯后等問題,我國農村地區網購應用比例比城鎮地區低 20 個百分點。上述情況也表明,我國城鄉的信息化差距仍然十分顯著。
“數字農業”發展成本較高
首先,目前許多物聯網元器件造價高,運營維護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對普通農業經營戶來說,前期投入較大,無力承擔。過高的成本嚴重制約了農業物聯網的推廣應用,因此,農業物聯網的應用主要以政府主導的引導性示范和大型企業的前瞻性投入為主, 中小企業經營者鮮少應用。
其次,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高。受制于農村地區物流網點較少,冷鏈設施嚴重匱乏,導致農產品物流成本長期以來都非常高。冷鏈設施的匱乏嚴重影響了農村鮮活農產品的流通,近年來大量的生鮮電商平臺紛紛倒閉,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平臺自建冷鏈體系成本過高,導致經營難以維系。
第三,我國當前實施家庭聯產承包體制下的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效益不高,過于分散的生產經營導致成本過高,而低附加值的農產品價格低,而當前農產品營銷競爭激烈,大規模宣傳推廣和品牌塑造成本高企,許多小規模經營者無法承受。
① 農村本地人才不足
農民是發展和建設現代農業、農村的主體力量。由于我多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不發達,科技發展水平低下,各方面依然停留在相對落后的階段,農民的科技觀念和市場意識相對滯后,對新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不敏銳,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普及有諸多障礙。
當前,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留守農村的老弱婦孺對現代信息技術知之有限,更不要說熟練上網開展農業活動;部分農民初步具備現代農業經營觀念,但他們獲取新技術渠道有限,不能將知識有效運用農業生產實踐;由于部分農民保守和短視心理,造成他們對新技術的應用不夠積極,并且,由于網絡虛假信息的泛濫,加重了部分農民對新技術的抵觸心理。
“數字農業”是現代高科技和傳統農業的融合,其發展高度依賴高素質的人才?,F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振興,亟需一大批實用專業技術人才、鄉村規劃人才、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我國,熟練掌握物聯網和數據技術,了解農產品經營知識,同時還擁有豐富農業生產經營的人才不多,高端人才更是鳳毛麟角,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培訓都存在短板。
我國涉農學科和信息技術融合的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而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方面的實踐開展時間不長,相關學科設置更為匱乏。目前,我國農業院校相關學科規模偏小,農業科技類畢業生數量不足。和城市相比,農村各項條件依然十分落后,很難吸引人才長期留存。
當前大多數從事電商經營的農民,相當一部分人的電商觀念十分落后,認為“會上網就能開網店”。往往缺乏產品邏輯和商業邏輯,營銷技術嚴重匱乏,對產品包裝、產品質量安全檢查、品牌塑造和維護、運營推廣、售后服務等環節都缺乏充分的認識,并且沒有團隊來共同參與完成完整系統的商業流程。同時,各地針對農村電商人才培訓的力度不足,除了遂昌等少數地區已經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模式以外,大多數地區的農民從事農產品電商經營比較盲目。
農業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健全配套的基礎設施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和保障,由于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建設欠賬太多,設施陳舊,或者規劃落后,根本無法滿足當前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如新型主體需要集中連片的農田,對晾曬烘干的設施或加工存儲的設施需求都比較大,要求十分迫切。現在僅僅靠新型經營主體的自身投入也面臨不少難度,需要政府的支持。再如,農田機耕道的缺失,使大型農業機械沒有用武之地;農村、鄉鎮的農產品倉儲用地問題也難以解決。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如何用數字技術提升農業競爭力,可在著力加強前端產品質量的控制、中端智慧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后端需求反饋調節機制的建立以及合眾創新創業生態的培育上發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政策建議:
① 加強政府部門頂層設計
數字農業建設千頭萬緒,工作繁雜,必須做好各相關機構的統籌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路線圖。要著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平臺數據共享,加強信息一體化建設,并協調整合涉農口相關部門信息,建立健全農業數據采集、分析、發布、服務機制,推動政府、企業信息服務資源的共享開放,消除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加強農業大數據的開發利用。
② 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是發展數字農業的物質基礎。發達國家在農業信息化開展初期,十分重視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如美國每年約有 15 億美元經費用于支持網絡體系建設、數據庫建設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我國要提高對“數字農業”的發展力度,加大農業信息化資金投入,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成立農村信息建設補貼資金,制定管理辦法;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創新融資體制,充分發揮民營資本優勢,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到農村信息化建設中來。利用和維護好現有基礎設施和信息平臺資源,做好促進網費提升和資費下調工作,充分發揮其效用,合理匹配和共享各項資源,避免重復建設。
③ 加強農村物流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要加大對農村物流建設的重視,從農村交通設施的改善起步,增加路網密度,改善道路質量,提升物流體系對農產品產銷流通的支撐能力,著力改進各類路橋收費高的現狀。要按照城鄉統籌、縣鄉村統籌的原則,優化物流設施配置,加強交通運輸、商務、郵政、快遞等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投資和項目建設銜接,減少物流設施之間不銜接、不配套的情況。重視農村地區農產品產地預冷能力的提高。重視物流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好鄉鎮大型農產品倉儲中心用地問題。
④ 加大技術推廣應用扶持
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發展的財政扶持力度,鼓勵高校、企業、社會資本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采取免稅等措施,完善各相關單位協同創新機制,理順利益分配,進一步扶持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建設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加以消化創新。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相關標準化組織、企業展開合作,開展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農業機器人等核心技術的技術攻關和設備研發,強化先進實用的傳感器、智能控制等的推廣應用,對一些基礎性、前沿性、應用廣泛的重點領域和項目優先安排資金。在“數字農業”應用相對成熟的地區,聯合重點企業,建設一批示范應用聯盟,形成一批成本較低、成熟可復制的“數字農業”應用模式。
⑤ 加快培育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
當前,我國農村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還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要求。數字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有文化、有頭腦、懂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農民,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各級政府應把農民教育培訓專項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不斷完善財政資金投入和補貼機制,在與農業相關的二、三產業發展基金中要按比例計提專項培訓經費。通過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支持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示范機構建設,支持新型農業經營者創業,組織開展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和農村創業人才的進修深造等,以增強新農村發展后勁。
如有購買裝訂版白皮書《數字農業白皮書(2019)》需求,請聯系田金強老師,聯系方式:tianjq6@sem.tsinghua.edu.cn。
田金強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數字農業、三農事業發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研究工作。曾參與《數字農業白皮書2019》等研究成果的編撰,主持數字福州、開江縣數字農業、溧陽白茶產業升級等數字化轉型項目,此外,曾參與北京市朝陽區科技創新集聚區研究、中信集團“信息化對推動央企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等課題研究工作。2019年組織發起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地方特色農產品發展論壇”,在《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中國測繪》等期刊發表數字農業類文章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