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gress id="rrndj"></progress>
    <rp id="rrndj"></rp><rp id="rrndj"></rp>
    <rp id="rrndj"><nav id="rrndj"><input id="rrndj"></input></nav></rp>

    <progress id="rrndj"><i id="rrndj"><sub id="rrndj"></sub></i></progress>
    掃碼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專訪朱巖院長:新基建是全球產業重新布局的一次巨大機會

    2020-03-21



    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鐘源先生對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朱巖院長進行了線上專訪,以下為專訪實錄:

     


    《經濟參考報》:

    日前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特別提出,加快發展 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建進度,有何深意?在當前抗疫情穩經濟兩手抓形勢下,如何看待新型基建在穩投資中的地位?您有哪些相關建議?


    朱巖:


    首先,疫情毋庸置疑已經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穩定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也是抗疫工作的重點。 今年要想把 GDP 增速穩定在 5% 左右很不容易,必須要找到高質量的投資渠道,才能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傳統的高速公路、高鐵、房地產等基建投資拉動模式,一方面是發展空間和拉動效應有限;另一方面是某些方面的負面作用正在突顯、與經濟發展模式變革的方向不符。所以為了應對疫情會帶來的經濟困難,加快發展新基建就成為了必然選擇。
    其次,如果說傳統的基建支撐起了實體經濟循環,那么新基建所支撐的就是數字經濟循環。 中國社會經濟正在加速進入數字時代,數字經濟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需要更多、更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5G、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產業互聯網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是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必需。
    最后,新基建是全球產業重新布局的一次巨大機會。 目前來看,全球經濟都在經歷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過程,一些舊的、落后的產能會逐漸被淘汰,進而創造出大量數字制造與服務模式。這有些像是 100 年前的鐵路、70 年前的計算機時代,哪個國家高瞻遠矚在這些領域里取得了優勢,就可以全球化發展、擁有后續幾十年發展的空間。所以,中國的新基建借助一帶一路等政策能夠讓中國在全球新基建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經濟參考報》:

    總體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復工復產速度高于傳統行業,不少地方高于 8 成,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朱巖: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內外部因素上都有著比傳統產業更強的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所以其復工復產速度要高于傳統行業。

    內部因素:

    第一, 戰略性新興 產業的技術含量高、人員密集程度低,對低水平勞動力的依賴程度相對比較低,因此相對容易復工復產;
    第二,該類企業基本都建立了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統、企業管理水平普遍較高,人員應用信息手段能力較強,比較容易實現遠程協同、遠程辦公;
    第三,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球化運作模式,也增強了其對風險的抵御能力。

    外部因素:

    第一,政策優勢。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殊地位,國家和地方給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無論是人員使用、稅收,還是物流、市場等方面,該類企業都比傳統產業具有政策優勢。
    第二,市場優勢。該類企業所在產業生態中的地位較高,市場需求強勁、收益能力較強,具有很好的市場吸引力。



    《經濟參考報》:

    如何看待疫情期間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生鮮電商、企業服務等這類非接觸式的“宅經濟”快速增長現象?未來政府、企業、第三方平臺、消費者等各方該如何助力其發展,國際上是否有借鑒經驗?


    朱巖:


    2 月 2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也就是說, “宅經濟”實際上是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步伐的縮影。 人類社會進入數字時代,我們的生存空間已經變成二維的:除了線下的維度、還有一個線上的維度,也就是由網絡化、數字化帶來的新的市場空間。線上和線下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疫情阻斷了人們在線下實體中的接觸,從而極大激發了線上市場,這表現在在線教育、無人配送等領域。疫情對線上市場的激發,會快速培育大量消費新模式的消費群體,從而加快新興產業的成熟速度。
    這種數字化發展模式,在國際上很難找到借鑒的經驗, 中國在為全人類探索一條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全新道路。 所以,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大膽創新。政府要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的政策,不唯現有的規章制度、唯條文辦事,而是要界定創新的范圍,比如北京市推出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在范圍內鼓勵企業大膽創新;企業要避免炒作型的經營思維,腳踏實地發展核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充分把政府所提供的新型基礎設施、數據資源等利用好,用數字產品和服務創造新價值;消費者會努力嘗試新生事物,積極參與到不同的消費模式中。有了這樣一個多方齊努力的環境,中國數字經濟的道路一定會走得通、走得順。



    《經濟參考報》:

    請簡要介紹一下科技創新在抗擊疫情和支撐企業復工復產方面的意義,我國應急科技創新體系存在哪些短板?另外,目前全國多地都在圍繞疫情,加大科研投入和和相關新興產業布局,請問要注意些什么?是否存在重復建設和扎堆現象,該如何應對?


    朱巖:


    新冠病毒是人類認知的邊界,也是我們迄今無法完全控制的領域。科學本身就是探索這些邊界、技術就是應用好科學探索的結果。所以科技創新對病毒這一領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僅僅是對新冠疫情重要,更為重要的是在未來讓人類免受這類病毒攻擊??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對復工復產的意義一樣重大,企業通過不斷打造自身核心技術能力,才能抵御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

    厚積薄發,科技創新需要持之以恒,所以我并不同意應急科技創新體系的說法,只能說科技在應急事件中如何發揮作用。在應急事件中暴露出來的科技創新體系的問題,很多是長期存在的,應該放在整個科技創新體制變革中來思考。建議國家一方面保證基礎研究方面的國家投入;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出臺政策給企業,讓企業成為創新的真正主體,從而真正釋放科技創新的市場活力。

    各地加大科研投入沒有問題,但一定看到科研問題不是投入多少錢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是指揮棒指向了哪里?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看似引入了很多科研機構、投入了大量研發經費,但事實上是撒胡椒面,沒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難免會出現扎堆建設、重復建設的情況。所以科研體系的建立政府是引導者而已,要充分考慮當地市場的特點、產業生態的布局,制定好的政策、四兩撥千斤,利用市場力量建立地方的科研體系。



    《經濟參考報》:

    其他您認為值得關注和強調的事項?


    朱巖:


    新型基建對中國現階段的發展及其重要,但需要注意新基建絕不只是 5G、數據中心等,還應該看到凡是能支持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我們應該鼓勵的、加大投入的。比如金融領域的數字人民幣,對經濟拉動作用也會是空前的;此外、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信用認證中心也會是未來國家的重要基礎社會,值得社會廣泛投入。從行業上看,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出極大的短缺,因此加大這方面的基建投入也是具有深遠意義和巨大市場價值的。教育產業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充滿機會的領域,也非常值得政府和企業高度關注。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_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日韩_中文字幕免费日韩不卡_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 <progress id="rrndj"></progress>
    <rp id="rrndj"></rp><rp id="rrndj"></rp>
    <rp id="rrndj"><nav id="rrndj"><input id="rrndj"></input></nav></rp>

    <progress id="rrndj"><i id="rrndj"><sub id="rrndj"></sub></i></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