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 2019 年末至今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和金融乃至全人類社會穩定構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情況下,復工復產已經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在推進復工復產的各項政策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成為了各方的熱點。
2018 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要“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
2020 年 1 月 3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2 月 21 日、3 月 4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均提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 2020 年 3 月 4 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到,黨中央和國務院密集部署新基建,特別是在近多次提及相關內容,新基建必將成為 2020 年中國的重要經濟舉措,并成為穩定中國經濟并實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個相對概念,與原來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有較大的區別?!靶禄ā卑?/span>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
傳統的基礎設施—“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工程等)是工業時代的基礎設施,而新基建則是基于新興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是信息時代(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和保障。
嚴格意義上來講,新基建并不是全新的概念,特別是其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已經是相對成熟的技術,并且已經有了較大范圍的應用。國家在這個時間點啟動新基建,是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和社會環境下作出的重要應對舉措:
中國的宏觀經濟在最近幾年,在面臨經濟周期、去產能、去杠桿和環保壓力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宏觀經濟出現下行、增速放緩,而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經營困難等困境,國家的經濟穩定和增長壓力驟增。
始于 2019 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大量的企業長時間不能復工復產,人員流動受限,大部分行業,特別是服務行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大量的中小微企業舉步維艱。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 2020 年前兩個月中國經濟數據顯示,前兩個月消費、投資、出口等指標較大幅度回落,同比降幅均創出兩位數新高:
消費方面,1 至 2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52130 億元,同比下降 20.5%。
投資方面,1 至 2 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3323 億元,同比下降 24.5%。
工業生產也大幅收縮。1 至 2 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際同比下降 13.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下降 7.9%;股份制企業下降 14.2%,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下降 21.4%;私營企業下降 20.2%。
出口方面
,1 至 2 月,出口 20406 億元,下降 15.9%;進口 20832 億元,下降 2.4%。
中美貿易戰,已經持續近 2 年的時間,對中國的經濟,特別是出口貿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我國的手機等高科技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雖然 2020 年 1 月 15 日中美簽署了第一階段經濟貿易協議,中美經貿談判進入新的階段,但是美國對我國限制的芯片、高端裝備、核心軟件、加稅減免等事項仍然沒有解決,不可控因素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和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在出口方面,由于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加稅、斷航和封閉等措施,我國的出口受到限制而面臨非常大的壓力。由于經濟增長放緩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企業主動或被動地壓縮產能,采取裁員和降薪等應對措施,同時由于疫情期間流動性壓力(人員流動性和資金流動性),個人和企業的購買和消費能力明顯下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難以為繼。在投資方面,由于企業在風險管理和資金不足雙重壓力下,缺乏資金和投資動力,同時市場容量和支撐又不夠,投融資情況不容樂觀。
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經濟增長拉動邊際效應已經不明顯,并且上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相當部分進入了房地產相關行業,導致產能進一步過剩,構成了巨大的經濟和金融不穩定因素,從而傳統的基礎建設投資已不是必要選項。
新基建,具有雙重特點:既是基礎設施建設,又是新興經濟。在數字經濟時代,新基建可以在投資的基礎上刺激全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支撐不斷增長的、潛力巨大的數字消費市場。
在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為了穩定和發展中國的經濟,保持就業和社會的穩定,國家推出新基建,是應時之需,是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新基建可以通過投資的拉動和輻射作用,促進國家經濟、金融和社會的穩定,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雙重壓力下,新基建是穩經濟的關鍵著力點,可以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同時,加大新基建投資,相當于直接用資金強力推動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基礎性要素的改進和完善,來促進上層的經濟模式、產品和服務形態進行創新,從而使得新基建成為穩定中國經濟和實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轉型是必然的要求和發展方向。無論是數字政府、數字社會還是數字經濟本身,數字化轉型既是目標和方向又是手段。
對于數字化轉型的兩種形態: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都離不開新型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沒有基礎設施作為保障條件,數字化轉型的目標難以實現。
特別是新基建中的 5G 建設、人工智能,對于進一步發展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和數字經濟,將會產生巨大的產業帶動作用,形成新的發展動能,使得中國在數字經濟時代具有先發優勢。
新基建對于國家的“六穩”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六穩”中,穩就業是今年的重中之重,而推進新基建,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從而緩解目前的穩崗和就業壓力。
通過新基建,特別是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建設,可以促進中國的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行業的科技水平,降本增效,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從而在競爭中更具競爭優勢。
新基建中的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以及 5G、人工智能等應用,有助于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可以更大地方便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同時,依靠新基建,各級政府和社會服務組織可以改進和完善城市治理現體系,實現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提升管理和服務能力。
對于新基建,其本身有兩個關鍵要素:技術要素和應用要素。
在數字經濟中,數字信息的產生、傳輸、處理、應用及展示是各種應用的關鍵,其對于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具有決定性作用。
在新基建的構成中,新興信息技術是基礎,特別是 5G 作為支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基礎設施,是最為關鍵的部分,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新技術應用的基石。
新基建與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樣,其最終的效果必須通過應用來判斷。新基建投資的效果,應基于兩個維度來進行評估:投資拉動效應、最終產品接受度。
投資拉動效應,是指新基建的投資必須有良好的投資拉動效應,能夠帶動和促進硬件和軟件等多方面,多個行業的發展,形成良好的聯動效應和反饋機制。
最終產品接受度,是指新基建關聯的各個行業,必須能夠做到創新和發展,能夠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形成更好的發展生態,最有效的指標就是其產品和服務能夠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所接受,實現規模化增長,而不能為了一些華而不實的需求、偽需求進行沒有價值、沒有產出的投資。
新基建目前很火爆,并且在較長的時期內,新基建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目前看到,全國各省市規劃的項目投資額已達五十萬億(包含已開工的原有項目,2020 年內的投資計劃總規模為 7.5 萬億元),規??涨啊?梢灶A計,新基建對于國家的經濟穩定和增長,將起到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其相關行業和企業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但是,對于新基建我們還是需要保持足夠的理性和冷靜,依靠政府主導如此規模的投資,必須要把投資的有效性和質量擺在首位。新基建必須與國家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配合,將資金花在能夠解決國家和人民真正有需求的領域,對每個項目都應進行全方位評價,做到創新與改進融合,市場與引導融合,需求挖掘與現實需求融合。
最后,希望新基建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性舉措,能夠幫助實現經濟的穩定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社會的全方位數字化轉型,助力我們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成為世界數字經濟時代的主要引領者。
[1] 中央定調,“新基建” 徹底火了!這七大科技領域要爆發--雷鋒網
[2] 中國迎來“新基建時代”!又一輪紅利到來!--水木然
[3] 中國50萬億救市計劃來了--謝瑋,中國經濟周刊
[4] 新基建,靠譜嗎?--智本社
[5] 實施新型基建的五點好處--李錦
[6] 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任澤平,澤平宏觀
[7] “新基建”,不是四萬億重來--任澤平,澤平宏觀
[8] “新基建”賽道開啟,誰是下一個時代的“弄潮兒”?--王婕,數據觀
[9] 前兩個月投資、消費、工業運行三大指標降幅均超兩位數—馬嘉辛,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