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gress id="rrndj"></progress>
    <rp id="rrndj"></rp><rp id="rrndj"></rp>
    <rp id="rrndj"><nav id="rrndj"><input id="rrndj"></input></nav></rp>

    <progress id="rrndj"><i id="rrndj"><sub id="rrndj"></sub></i></progress>
    掃碼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劉震:教育的重構

    2020-03-19



    文/劉震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編者按:

    技術的快速進步給傳統的教育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對教育進行重構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期藤影荷聲邀請到了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劉震老師,請他來講講新時期教育的重構。



    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從未這么大、這么深遠。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歡喜還是深深的恐懼,不斷突破的生命科學帶給我們的是長生不老還是物種變化……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些技術將對教育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當“百歲人生”不再是夢想之時,六十歲的你如何面對和盤算接下來四十余年的生活,而你曾經的工作時間也不過四十年而已;當你無法超越機器人,無論是知識容量抑或是邏輯辨析時,你會不會深感恐懼和悲哀,你會不會深感無助與恐慌,人何以為人?我的所學有什么用?


    面對這樣的境況,教育該如何應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因應技術的改變,在時間和內容兩個維度上重構教育,我們必須主動而為之。        


    (一)

    教育在時間上的重構


    傳統的教育在時間維度上,從幼兒教育,到青少年時期的中小學教育,再之后是青年時期的職業教育或是高等教育,一般跨度為12~20年左右,通常在30歲之前完成相應的教育環節。進入職場之后,根據工作需要,會輔以一定的繼續教育課程,但大多數呈現為斷斷續續、離散式的。當我們的生命時長延長至百歲之后,這樣的教育安排已然不符合人們的需求。教育必須在時間上進行重構。

    未來的教育在時間上的安排,不僅僅要考慮年輕時就業的需要,更要考慮在六十歲結束人生第一階段的職業生涯之后的生活。未來的四十年如何度過、如何面對,教育將再一次發揮它積極的作用。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我,在十八歲時選擇的專業方向、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你我內心真正的興趣和愛好,那個當下的選擇也許是父輩的安排,也許受到了媒體輿論的影響,抑或還是朋輩的建議或是從眾心態的結果。但到了六十歲或者某個較大年紀的時候,內心的呼喚再次喚醒了曾經的夢想,為了讓余下幾十年的生活更加安逸、從容、自我,再一次選擇專業、開始學習或許會成為一種必然,教育要為之做好準備、提供服務。


    作為教育機構和教育者,必須面對這樣的變化,終身教育不簡簡單單是一個名詞,而是從時間的維度給大家“百歲人生”的教育規劃的實現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服務。


    (二)

    教育在內容上的重構


    在阿爾法狗戰勝眾多高段位棋手之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會和我一樣有這樣的疑問:“未來我會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種畫面,機器人將成為你的同事、你的員工,甚至是管理你的“人”;你寒窗苦讀數十年,滿腹經綸但或許敵不過一個機器人,它的“腦子”里裝滿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成果,而且可以隨時調閱應用,而你有的時候會卡殼、會遺忘。畫面很美,但很殘酷!

    未來的教育,要面對這樣的畫面,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教什么?”傳統的認知中,知識傳授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但知識傳授或許已不足以讓人有自信去面對未來的挑戰。中國古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清華大學的章程中,也明確提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和教育理念。二者分別將“傳道”和“價值塑造”放在第一位,這或許是未來教育所承擔的最重要的職能。


    教育必須在內容上重構,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知識傳授不再是教育的主要內容,而是把價值觀、價值取向作為教育的根本所在,這是一種從“實然”到“應然”的變化。教學內容更多地幫助受教育者回答“好不好?”“要不要?”“該不該?”“有沒有用?”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回答反映的是一種價值取向和價值認同。關于“是什么?”“怎么樣?”等問題,是主體對客體本身的性質、形狀、結構、規律等的反映,不必再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而作為一種技術性的存在,在這方面或許有先進的技術輔助解決,比如嵌入芯片、輸入知識等等。而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也將是人之所以為人、人和機器人最重要的差別。

    作為教育機構和教育者,我們存在的意義,是將人類共同的、科學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傳遞下去,讓人在面對技術的挑戰時,不會畏懼、不會迷茫!

    注:本文收錄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年出版的《學習的人文主義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和姊妹大學網絡的觀點》(Humanistic futures of learning: Perspectives from UNESCO Chairs and UNITWIN Networks)



    作者介紹:

    劉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繼續工程教育教席負責人、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_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日韩_中文字幕免费日韩不卡_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 <progress id="rrndj"></progress>
    <rp id="rrndj"></rp><rp id="rrndj"></rp>
    <rp id="rrndj"><nav id="rrndj"><input id="rrndj"></input></nav></rp>

    <progress id="rrndj"><i id="rrndj"><sub id="rrndj"></sub></i></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