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全體大會暨開幕式上,重慶市原市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黃奇帆發表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觀察和思考。
黃奇帆表示,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但總體上與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仍不匹配。資本項下可兌換是擴大金融開放的重要方向,但實現這一目標也需要人民幣取得應有的地位。
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是要取代美元世界地位。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中國經濟自身更加開放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為了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需要的國際化。
未來,人民幣國際化至少要實現與歐元、英鎊、日元相當的地位,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相當。
黃奇帆認為,多措并舉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建設離岸人民幣市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繼續推動中國跨境貿易以人民幣計價、人民幣結算;二是繼續改善服務,為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三是繼續擴大開放,為“引進來”“走出去”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融資服務;四是加快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繼續發揮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進一步豐富人民幣產品,為人民幣離岸投融資提供更好的標的,推動人民幣在 RCEP 區域使用。
* 以下為黃奇帆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的主題演講全文。
△
2024年9月5日,黃奇帆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點觀察和思考
——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的演講
文/黃奇帆
很高興參加今年的外灘金融峰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今天我圍繞這個話題,談一談我的一點理解和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但總體上與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仍不匹配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近年來人民幣與美元利差有所擴大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綜合指數不降反升,人民幣在支付結算、投融資、計價、儲備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展。
根據 SWIFT 的數據,2023 年 12 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清算中的使用比例達到 4.14%,與 2021 年同期比上升了近 2 個百分點,也就是這兩年差不多每年以增加 1 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提升,目前已經是第四大支付結算貨幣。
越來越多的境外市場主體在考慮使用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用于對華貿易。隨著我國人民幣互換安排、清算網絡日益健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選擇使用人民幣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也有越來越多的境內工商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傾向于使用人民幣作為合同的計價貨幣。
在儲備貨幣方面,自 2022 年 8 月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正式生效,人民幣在其中的權重由此前 10.92% 上調至 12.28%。
應該說,這些進展十分喜人。但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人民幣國際化仍有很大的空間,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目前,中國是全球價值鏈三大樞紐(中國、美國、德國)之一,是全世界 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2023 年貨物出口總額達 23.77 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出口市場份額的 14.2%,連續7年保持全球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進口總額 17.99 萬億元,占全球份額 10.6%,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進口來源地覆蓋了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我國是全球投資大國,對外投資流量近兩年已經是全球第二。
這些數據的背后是巨量的國際支付結算、投融資、貿易計價和貨幣儲備需求。根據人民銀行的報告,到 2023 年一季度,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僅為 3.26,而美元、歐元、英鎊等主要國際貨幣的指數分別為 57.68、22.27、7.66,有相當的差距。
二、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是要取代美元世界地位,而是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有一種說法,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要讓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取代美元如今的世界地位。這種說法,我個人無法贊同。能否成為世界貨幣,取決于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及中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與全球交往的廣度深度將進一步拓展,人民幣日益為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和市場主體所接受,其國際化進程將提升。但決不能因此認為人民幣可以取代美元的世界地位。
從全球貨幣格局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 GDP 占全球的 25%,但國際支付中將近 50% 是美元計價和結算的,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接近 60%。第二類是歐元、英鎊、日元等,這些貨幣對應的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分別與這些貨幣在全球市場中的比重大致相當。
第三類是其他經濟體,其貨幣地位遠低于其 GDP 在全球中的比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 年 GDP 占全球比重達到 17%,而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在全球支付清算中的比例僅有百分之四點幾;作為儲備貨幣,僅占全球百分之二點幾。未來,人民幣國際化至少要實現與歐元、英鎊、日元相當的地位,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相當。
需要說明的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中國經濟自身更加開放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為了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需要的國際化。中國要建設金融強國,固然需要強大的貨幣,但這種強大是與其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相匹配的強大,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強大,而不是淪為滋長資產泡沫、收割他國財富、動輒制裁別國的工具。
三、多措并舉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建設離岸人民幣市場。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人民幣國際化是金融高水平開放的重要內容。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一是繼續推動中國跨境貿易以人民幣計價、人民幣結算。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再創新高,特別是未來將增加進口。2023 年前 9 個月,貨物貿易項下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達到 24.4%。而且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特別是隨著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合作的深化,預計到 2030 年,這一比例將達到 35%;到 2035 年將達到 45%。以此為基礎,預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結算中的比重每年增加 1 個百分點,到 2035 年中國人民幣在支付結算中的比重將達到 17% 左右。
二是繼續改善服務,為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2023 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 2.38 萬億元,增長 15.6%,跨境電商成為全球貿易的新勢力,成為推動中國貿易發展的重要動能。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推進通關、稅務、外匯等監管創新,營造有利于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觸電上網,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應用。
三是繼續擴大開放,為“引進來”“走出去”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融資服務。過去四十多年,中國引進外資連創新高,從 1980 年代每年 20 億美元,到 1990 年代每年 300 億美元,再到 2000-2010 年每年 600 億美元,再到 2011-2020 年每年 1200 億美元,再到過去幾年每年 1600 億美元,中國持續多年成為引進外資的第二大國??梢灶A見,未來中國仍將是外資最為青睞的目的地之一。這個過程中,外資進入中國,可以是外幣,也可以是人民幣。外資以人民幣進入,可以成為人民幣的回流機制。同時,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也可以用人民幣作為主要幣種,帶動人民幣走出去。這樣一來一去,形成人民幣雙向循環的良性機制。
四是加快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目前,香港、新加坡、倫敦等已經成為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其中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2023 年 SWIFT 報文數據顯示,香港與全球 103 個國家地區發生跨境人民幣客戶匯款收付,承擔的全球人民幣支付清算量折合約 159 萬億美元,占全球人民幣支付清算量的 73.3%。接下來要繼續發揮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進一步豐富人民幣產品,為人民幣離岸投融資提供更好的標的。同時,注意到 RCEP 區域也是人民幣跨境使用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推動人民幣在 RCEP 區域使用也是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的重要方向。
四、資本項下可兌換是擴大金融開放的重要方向,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人民幣取得應有的地位。
推進資本項下自由兌換是擴大金融開放、建設金融強國的題中之義。近年來,圍繞資本項下可兌換,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下自由兌換有聯系也有區別。不是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就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就能水到渠成,而是反過來,只有人民幣國際化達到一定程度,才是資本項下自由兌換的必要條件。這里面實際上是金融開放與安全的權衡。什么時候人民幣國際化水平達到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當的程度,資本項下更加自由的兌換才具備了必要的條件。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