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下建筑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思考
作者|重慶市原市長 黃奇帆
· 當前建筑產業數字化存在三個主要障礙
· 當前建筑產業數字化投入比例低不是最主要的問題,而是要注意數字化的投入產出比
· 建筑產業數字化要跳出信息化思維,走向產業互聯網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近年來,我國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進展,但主要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大規模投資拉動發展,數字化程度較低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盡管近幾年建筑產業增加值增速與 GDP 增速差距收窄,增速放緩,但是建筑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卻并沒有降低,其規模依然巨大,建筑產業正在從快速增長期走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期。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4 年建筑業總產值將超過 34 萬億元。新形勢下,推動建筑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轉型是必由之路。實際上,近年來建筑產業在信息化、數字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已經涌現了一大批專注于建筑設計、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供應鏈協同等的相關企業,這些成績我就不再贅述。在這里,我想重點談我對建筑產業數字化發展的五點看法。
一是建筑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長、參建方眾多、投資周期長。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形成的數據和信息難以跟隨項目推進而流動,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島。建筑產業的各個工程環節脫節不連貫,由分散的部門或專業團隊負責,各個流程階段無法協調出一套統合的、以整個項目周期為范圍的信息化改革方案。這種情況下,作為供應商的軟件廠商,要想熟悉并掌握全部要點和痛點,難度極大。
二是參與單個項目的工程隊數量眾多,尤其是中小型工程隊素質參差不齊,管理顆粒度粗糙,使得信息化手段難以推進。在項目管理中,因為最終實施人員往往是小型工程承包隊,每個承包隊的管理水平不一,對于信息記錄的執行力度不一,執行效果不一,最終較難形成統一、有效的項目日志。建筑產業具有產品形式個性化和多樣性、生產地點不固定、機械化程度低、人員多變、管理模式多樣、管理靈活度高等特點。整體管理效率低下。
三是除了建筑產業本身的挑戰之外,建筑全流程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較低。
雖然 BIM、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方興未艾,但技術協同性不高,難以有效滿足系統性需求。從 BIM 的提出開始,到隨后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發展,建筑產業本身面臨的問題得到了一定解決。但這些技術整體協同性尚低,以某一項技術仍然較難解決建筑產業根深蒂固的問題,如效率提升、數據互通等。
當前建筑產業數字化投入比例低不是最主要的問題,而是要注意數字化的投入產出比
在建筑產業,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信息化、數字化投入比例過低,限制了產業數字化發展。大家給出的數據是 2017 年 12 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中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經濟》。其中,中國建筑產業是數字化程度最低的產業之一。另據中國建筑業協會統計,我國建筑業信息化投入在建筑業總產值中的占比僅為 0.08%,而歐美發達國家為 1%。
如果與歐美發達國家比,這個數字顯得我們投入低了,
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要看到中國建筑產業自身產業結構決定了我們過去的信息化投入比例。
這個數字如果是準確的,也只有參考意義,沒有絕對的說服力。
建筑產業也好,建筑軟件企業也好,應該關注的是數字化投入產出比,也就是數字化如何能夠幫助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目前階段,沒有哪家企業不注重數字化投入,只是這個投入該投向哪里?
如果只是購買軟件、搭建建材采購的供應鏈,這個投入比例肯定沒有辦法高上去。
要想這個數字高上去,就必須讓企業看到數字化投入的必然性和價值所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重塑建筑產業生態。
但也正是因為基數低,中國建筑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上面的空間才大,所帶來的收益才更加值得期待。
建筑產業數字化要跳出信息化思維,走向產業互聯網思維
數字化和信息化是一對既緊密相連、又有所不同的概念。目前在建筑產業中還存在著混用的現象。簡單理解,信息化是向企業內部和供應鏈上的流程要效益,通過信息技術提高流程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但對建筑產業的自身的業務規則沒有太大影響。而數字化則是要向建筑產業生態要效益,要激活整個建筑產業的數據要素,從而變革建筑產業的業務模式,甚至基本建造方式。如果說信息化關注的核心是流程,數字化關注的核心就是商業模式,也就是建筑產業互聯網。因此,數字價值的挖掘不是歷史上的 IT 部門能夠做的工作,而是整個建筑企業的戰略調整,需要企業領導者改變思維模式,全方位地做好規劃。
回顧建筑產業從信息化到數字化的發展歷程,大概經歷了三個理念階段:工具階段、協同階段和模式創新階段。
工具階段。目前大多數建筑企業的信息化還是工具型理念階段,把數字技術看作是服務傳統產業的工具,思維方式還是圍繞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筑管理軟件來展開。
協同階段。隨著建筑信息模型 BIM 理念的普及,建筑產業數字化走向了協同理念階段。這一階段,建筑產業普遍意識到了 BIM 在打通全產業鏈上的作用,并能夠想象出產業鏈打通后的成本效益,于是出現了各種建筑集中采購方案,各種 BIM 集成應用方案。這一理念目前還是建筑產業最先進的數字化理念,對指引建筑產業數字化發展具有巨大價值。
模式創新階段。在協同階段,建筑產業找到了降低產業鏈成本的一些路徑,但是還是沒有找到新的盈利點,從而使得各種協同方案的落地困難重重。模式創新階段是對建筑產業盈利模式的重新思考,是在滿足了市場的建筑空間需求之后,尋找建筑產業的數字時代的新需求,并為產業找到新的利潤點,建?立新的商業模式。這一理念階段是建筑產業數字化的真正目標所在,也是構建建筑產業互聯網的階段。
所謂建筑產業互聯網,是通過推動建筑產業內各個參與者的互聯互通,改變產業內數據采集和流通的方式,并運用區塊鏈等技術,保障產業內數據交易的可信性,進而改變產業價值鏈,提升每個參與者的價值。建筑產業互聯網充分體現了數據要素在建筑產業內的價值創造能力,通過挖掘數據要素的價值提升建筑產業總體價值。
數字化時代,客戶需求個性化、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供應鏈開放合作是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這也是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建筑企業必須順應這一趨勢,改變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加快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
首先,以客戶個性化需求為出發點和歸結點,客戶體驗決定了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在許多產業,個性化、差異化需求不斷演進,客戶需求逐漸從千篇一律的產品過渡到千人千面的產品。這一趨勢,未來也會在建筑產業中體現。疫情以來,數字技術諸如增強現實、混合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等,正以多種方式轉變零售和辦公空間,并且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加速推動了這一轉變。隨著業務需求和客戶需求不斷發展,我們的建筑空間需要變得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未來的空間需要適應不同的場景,為多模式、多功能預留可能性,科技既可以作為工具,也可以作為媒介,幫助我們為這種?轉型進行設計。
其次,要以技術變革推動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建筑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關鍵和基礎是產品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這是集成了建筑產業整個供應鏈和生產活動的智能建造發展的關鍵基礎。國家和產業大力推行的 BIM 技術正是數字模型技術的代表,也是產業克服困難、實現成功轉型的突破口?;诖?,數據驅動設計、遠程協作、建筑工業化和自動化等將大力推動工程建設行業的數字化變革。但無論采用何種技術,都要高度重視建立企業和供應鏈數字模型技術的研發應用。
再次,要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通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實現信息協同和產業效率的升級。 例如,浪費現象在整個建筑領域十分明顯,物料和人工在實施過程中的損耗超過 1/3。而通過數字化技術打通供應鏈,建筑產業可以大大減少浪費,還能讓管理效能得到提高,傷亡減少,安全得到保障。此外,建筑產業數字化還能大幅提升節能環保效能。
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高度重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對工程建造的變革性影響,實現工程建造的轉型升級,促進工程建造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要充分理解技術革命,全面認識建筑產業變革,打造智能建造新范式和新框架體系。企業要充分利用“三算”(算據、算力、算法)和“三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通用技術,打造工程多維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基于工程物聯網的數字工地(廠)和工程大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等領域技術。建設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數據模型的信息集成與業務協同平臺,向工業化建造、服務化建造、平臺化建造轉型。
二要著眼于社會變革趨勢,最終形成以人民為中心、智能化的綠色可持續工程產品與服務體系。我國還有大量的人群未能享受到優質住房,還有大量的建筑物要建造?,F在的預制房、裝配式住宅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力問題,但這不是終極目標。智能化技術的開發和相關設計理論的發展,對建筑本身、房地產行業、中國的人居生活影響才剛開始。中國的數字設計不能走西方只用電腦畫圖的老路,也不能單純研究數控工具來實現物質建造,而是要用這些工具為設計服務,把握兩者的關系,服務于老齡化特征的需求,服務于數字化、個性化、綠色的需求,使建筑形態和人類活動環境的關系真正和諧。
三要著眼國際競爭,充分了解全球建筑產業發展趨勢。倡導綠色可持續理念,改善建筑工程產品在環境、能耗方面的性能;以需求多元化為導向,提升產品的個性化服務能力;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提升工程建造生產力和質量安全水平;推動產業交叉融合,重塑建筑產業生態和治理體系;重視人力資源體系建設,促進從業人員素質與能力提升;不斷開拓市場空間,提升建筑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總之,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建筑產業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空間依然巨大,但這個空間絕不是靠蓋房子、修高速路來實現的。在第二個百年階段,建筑產業必須要轉變發展思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緊緊抓住新基建的歷史機遇,創造建筑產業互聯網新業態,改變建筑產業的商業模式,打造開創性的、萬物互聯時代的中國式數字建筑產業。